鄂尔多斯盆地靖边东南部地区长2油藏流体性质与流体场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4 08:44
靖边东南部地区长2油藏经过28年开发历程,已步入油田开发中后期阶段。为了实现油田增产稳产目的,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提升注采工艺技术,需要重新开展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特别需要加强流体性质研究,以便制定合理有效的开发对策。根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地质录井和测井资料分析、以及实验数据分析,参考前人地质研究成果,将长2油层组划分为长21、长22、长23三个亚油层组,其中长21亚油层组是研究区的主力产层。长21亚油层组沉积体系主体为曲流河分流河道沉积相。储层岩性为灰色中-细砂岩。长2储层Ⅰ类低渗储层、Ⅱ类特低渗储层和Ⅲ类超低渗储层被划定为有效储层,第Ⅳ类致密层被划定为非有效储层。有效储层与非有效储层总比例为97.4∶2.6。长21各类储层总体平均渗透率为5.86×10-3μm2,平均孔隙度为11.4%,综合评价长2油藏储层为低孔隙度-特低渗透性储层。油藏圈闭类型整体为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局部发育水动力油藏。测得研究区油田水总矿...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沿
1.3.1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2 研究区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3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及特色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特色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概述
2.1.1 盆地基底断裂与古地核构造格局
2.1.2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延长组地层沉积演化特征
2.2.1 延长组地层沉积演化特征
2.2.2 延长组地层岩性段特征
2.3 研究区长2地质构造特征
2.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2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4 研究区长2层组地层沉积特征
2.4.1 沉积相标志
2.4.2 沉积相类型
2.4.3 单井相分析
2.4.4 剖面相分析
2.4.5 平面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2.5 研究区储层特征
2.5.1 岩石学特征
2.5.2 孔隙结构特征
2.5.3 储层物性特征
2.5.4 储层物性综合评价
小结
第三章 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3.1 油藏特征
3.1.1 油气分布规律
3.1.2 油藏温压系统
3.1.3 油田伴生气性质
3.1.4 油藏类型
3.2 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分析
3.2.1 油气藏形成期次及年代
3.2.2 油气聚集主控因素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油藏流体性质
4.1 油田水性质与分类方法
4.1.1 油田水苏林(B.A.ЩУЛИН,1946)分类方法简述
4.1.2 区域纵向地层水水型标准
4.1.3 长2 油田水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4.1.4 长2 油田水性质及苏林水型解析
4.1.5 长2 层油田水化学反应类型及判别方法
4.1.6 油田水水性分类模型
4.1.7 油田水混合交替数学模型的建立
4.2 原油性质分析
4.2.1 原油常规性质分析
4.2.2 稠油性能分析
4.2.3 稠油形成机理
4.2.4 原油地化指标特征
4.3 原油中古生物群落的发现与初步鉴定
4.3.1 从原油中提取古生物的方法与步骤
4.3.2 原油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小结
第五章 油藏流体场运动变化规律
5.1 运用水化学特性系数推断油藏成因
5.2 运用水性特征判定流体场运动变化规律
5.2.1 运用水性分类方法分析水化学场分布特征
5.2.2 通过水性特征预测断裂线
5.2.3 研究区水化学场运动变化规律
5.2.4 水化学场与油藏的统一性认识
5.3 用水性特征分析油田水结垢趋势
5.3.1 油田水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标准方法简述
5.3.2 依据标准方法预测水体结垢趋势
5.3.3 依据溶度积理论预测水体结垢趋势
小结
第六章 油田开发对策
6.1 研究区水文地理概况
6.2 油田开发现状及注采工艺技术简述
6.2.1 油田开发形势
6.2.2 注采工艺技术
6.3 油田注采工艺技术综合评价
6.3.1 A区、B区注水效果分析
6.3.2 注采工艺与水化学场的矛盾
6.3.3 注采井组中水性特征的矛盾
6.3.4 稠油分布与注采工艺的矛盾
6.4 油田开发技术对策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NMR技术研究边界条件对致密砂岩油水、气水系统渗吸的影响[J]. 程志林,王庆,宁正福,李铭琪,齐荣荣,余雄飞. 石油科学通报. 2018(03)
[2]贵州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世界遗产价值[J]. 向廷杰,熊康宁,肖时珍,袁周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3]油田水分类方法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张治波,黄敬,李丽荣,李松倬,宁强强,金腾瑞.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7(02)
[4]陕北油田水质配伍性研究[J]. 曹博,杨遵旭,付凡,燕永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06)
[5]活化构造与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机制研究[J]. 林舸,范蔚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3)
[6]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抬升期次及过程的裂变径迹分析[J]. 任战利,崔军平,郭科,田涛,李浩,王维,杨鹏,曹展鹏. 科学通报. 2015(14)
[7]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构造活动及对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影响[J]. 熊林芳,刘池阳,邱欣卫,杜芳鹏. 地质科技情报. 2015(02)
[8]各类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研究[J]. 胡科先,王晓华. 石油化工应用. 2014(11)
[9]基于CT扫描的三维数字岩心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及应用——以莫北油田116井区三工河组为例[J]. 屈乐,孙卫,杜环虹,张创,姜黎明,魏虎. 现代地质. 2014(01)
[10]油藏“水动力”压力特征成因——以伊拉克鲁迈拉油田祖拜尔组第四油藏为例[J]. 刘卓,田昌炳,张为民,马纪,罗洪.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06)
博士论文
[1]稠油热化学驱渗流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D]. 李剑辉.北京科技大学 2018
[2]陕234-陕235井区致密砂岩储层强非均质性定量表征[D]. 张茜.西北大学 2018
[3]东海西湖凹陷低孔低渗气藏地层孔隙压力研究[D]. 陈子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
[4]鄂尔多斯盆地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机理差异研究[D]. 康媛.西北大学 2016
[5]青东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的沉积、成藏效应[D]. 杨贵丽.成都理工大学 2016
[6]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 李爱荣.西北大学 2015
[7]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红层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富集规律[D]. 刘军锷.中国地质大学 2014
[8]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特征及西、南缘奥陶纪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D]. 王振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9]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 刘卫.中国石油大学 2010
[10]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研究与油气远景分析[D]. 曹洁.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长组有利储层特征研究[D]. 董凌峰.成都理工大学 2016
[2]辽东湾坳陷东北部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D]. 朱政源.成都理工大学 2016
[3]靖边采油厂青阳岔油区基础地质研究[D]. 张旭.西安石油大学 2015
[4]鄂尔多斯盆地白狼城油区长22油藏地质特征及剩余油浅析[D]. 马睿.西北大学 2015
[5]靖边东部地区长2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胡雪娇.西安石油大学 2014
[6]旬邑及周边地区长8期和长6期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 袁凯涛.西北大学 2014
[7]克拉玛依A区块稠油油藏开发方案设计及优选[D]. 贺杨.东北石油大学 2014
[8]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庆城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体系研究[D]. 帅松青.长江大学 2013
[9]下寺湾油田柴44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精细描述与地质建模[D]. 范琪.西安科技大学 2012
[10]青阳岔油田长2储层特征研究[D]. 张海.西安石油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57056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沿
1.3.1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2 研究区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3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及特色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特色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概述
2.1.1 盆地基底断裂与古地核构造格局
2.1.2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延长组地层沉积演化特征
2.2.1 延长组地层沉积演化特征
2.2.2 延长组地层岩性段特征
2.3 研究区长2地质构造特征
2.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2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4 研究区长2层组地层沉积特征
2.4.1 沉积相标志
2.4.2 沉积相类型
2.4.3 单井相分析
2.4.4 剖面相分析
2.4.5 平面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2.5 研究区储层特征
2.5.1 岩石学特征
2.5.2 孔隙结构特征
2.5.3 储层物性特征
2.5.4 储层物性综合评价
小结
第三章 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3.1 油藏特征
3.1.1 油气分布规律
3.1.2 油藏温压系统
3.1.3 油田伴生气性质
3.1.4 油藏类型
3.2 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分析
3.2.1 油气藏形成期次及年代
3.2.2 油气聚集主控因素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油藏流体性质
4.1 油田水性质与分类方法
4.1.1 油田水苏林(B.A.ЩУЛИН,1946)分类方法简述
4.1.2 区域纵向地层水水型标准
4.1.3 长2 油田水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4.1.4 长2 油田水性质及苏林水型解析
4.1.5 长2 层油田水化学反应类型及判别方法
4.1.6 油田水水性分类模型
4.1.7 油田水混合交替数学模型的建立
4.2 原油性质分析
4.2.1 原油常规性质分析
4.2.2 稠油性能分析
4.2.3 稠油形成机理
4.2.4 原油地化指标特征
4.3 原油中古生物群落的发现与初步鉴定
4.3.1 从原油中提取古生物的方法与步骤
4.3.2 原油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小结
第五章 油藏流体场运动变化规律
5.1 运用水化学特性系数推断油藏成因
5.2 运用水性特征判定流体场运动变化规律
5.2.1 运用水性分类方法分析水化学场分布特征
5.2.2 通过水性特征预测断裂线
5.2.3 研究区水化学场运动变化规律
5.2.4 水化学场与油藏的统一性认识
5.3 用水性特征分析油田水结垢趋势
5.3.1 油田水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标准方法简述
5.3.2 依据标准方法预测水体结垢趋势
5.3.3 依据溶度积理论预测水体结垢趋势
小结
第六章 油田开发对策
6.1 研究区水文地理概况
6.2 油田开发现状及注采工艺技术简述
6.2.1 油田开发形势
6.2.2 注采工艺技术
6.3 油田注采工艺技术综合评价
6.3.1 A区、B区注水效果分析
6.3.2 注采工艺与水化学场的矛盾
6.3.3 注采井组中水性特征的矛盾
6.3.4 稠油分布与注采工艺的矛盾
6.4 油田开发技术对策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NMR技术研究边界条件对致密砂岩油水、气水系统渗吸的影响[J]. 程志林,王庆,宁正福,李铭琪,齐荣荣,余雄飞. 石油科学通报. 2018(03)
[2]贵州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世界遗产价值[J]. 向廷杰,熊康宁,肖时珍,袁周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3]油田水分类方法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张治波,黄敬,李丽荣,李松倬,宁强强,金腾瑞.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7(02)
[4]陕北油田水质配伍性研究[J]. 曹博,杨遵旭,付凡,燕永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06)
[5]活化构造与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机制研究[J]. 林舸,范蔚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3)
[6]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抬升期次及过程的裂变径迹分析[J]. 任战利,崔军平,郭科,田涛,李浩,王维,杨鹏,曹展鹏. 科学通报. 2015(14)
[7]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构造活动及对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影响[J]. 熊林芳,刘池阳,邱欣卫,杜芳鹏. 地质科技情报. 2015(02)
[8]各类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研究[J]. 胡科先,王晓华. 石油化工应用. 2014(11)
[9]基于CT扫描的三维数字岩心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及应用——以莫北油田116井区三工河组为例[J]. 屈乐,孙卫,杜环虹,张创,姜黎明,魏虎. 现代地质. 2014(01)
[10]油藏“水动力”压力特征成因——以伊拉克鲁迈拉油田祖拜尔组第四油藏为例[J]. 刘卓,田昌炳,张为民,马纪,罗洪.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06)
博士论文
[1]稠油热化学驱渗流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D]. 李剑辉.北京科技大学 2018
[2]陕234-陕235井区致密砂岩储层强非均质性定量表征[D]. 张茜.西北大学 2018
[3]东海西湖凹陷低孔低渗气藏地层孔隙压力研究[D]. 陈子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
[4]鄂尔多斯盆地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机理差异研究[D]. 康媛.西北大学 2016
[5]青东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的沉积、成藏效应[D]. 杨贵丽.成都理工大学 2016
[6]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 李爱荣.西北大学 2015
[7]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红层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富集规律[D]. 刘军锷.中国地质大学 2014
[8]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特征及西、南缘奥陶纪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D]. 王振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9]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 刘卫.中国石油大学 2010
[10]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研究与油气远景分析[D]. 曹洁.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长组有利储层特征研究[D]. 董凌峰.成都理工大学 2016
[2]辽东湾坳陷东北部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D]. 朱政源.成都理工大学 2016
[3]靖边采油厂青阳岔油区基础地质研究[D]. 张旭.西安石油大学 2015
[4]鄂尔多斯盆地白狼城油区长22油藏地质特征及剩余油浅析[D]. 马睿.西北大学 2015
[5]靖边东部地区长2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胡雪娇.西安石油大学 2014
[6]旬邑及周边地区长8期和长6期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 袁凯涛.西北大学 2014
[7]克拉玛依A区块稠油油藏开发方案设计及优选[D]. 贺杨.东北石油大学 2014
[8]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庆城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体系研究[D]. 帅松青.长江大学 2013
[9]下寺湾油田柴44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精细描述与地质建模[D]. 范琪.西安科技大学 2012
[10]青阳岔油田长2储层特征研究[D]. 张海.西安石油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57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5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