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不整合特征与油气运聚模式

发布时间:2021-04-25 08:38
  本文从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顶面不整合接触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构特征及输导类型出发,精细刻画了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层的垂向岩溶分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典型剖面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运移进行模拟,建立了研究区潜山油气的运聚模式。结果表明,束鹿凹陷潜山顶面不整合包括4种接触类型、5种结构模式,具有3种输导类型,其中斜坡区和洼槽区西部以侧向型为主,斜坡区局部构造高点与洼中隆为侧向+圈闭型,凸起区以侧向+垂向型为主。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孔缝洞体系发育,垂向上可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带以及三个水平潜流带,具有多期岩溶旋回特征。潜山顶部发育的垂直渗流带是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的主力输导层,而内幕发育的多期水平潜流带是油气向内幕运移的潜在通道。深、浅部烃源岩热演化的差异以及与薄层砾岩是否接触导致了斜坡区与洼中隆潜山油气充注的差异,形成了斜坡区晚期薄层砾岩高效中转、不整合侧向运移、水平潜流带向内幕输导、顺向断层向上输导、反向断层圈闭成藏的油气运聚模式。 

【文章来源】:地质学报. 2020,94(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新河断层特征及其对成藏影响[J]. 郭增虎,王鹏,张敬东,万照飞,韩天宝,汪关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S1)
[2]束鹿凹陷西斜坡潜山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 黄远鑫,鱼占文,张骜,焦亚先,周阳.  特种油气藏. 2018(06)
[3]塔中地区鹰山组古岩溶潜水面及控储模式[J]. 屈海洲,刘茂瑶,张云峰,王振宇,张正红,李世银,邓兴粱.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5)
[4]白云凹陷东部A井区油气输导体系及其控藏作用[J]. 刘晓凤,曾溅辉,张忠涛,石宁,张功成,余一欣,杨海长,张博,王晨,张靖,王芳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03)
[5]束鹿凹陷潜山地层分布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 吴东胜,陈林.  特种油气藏. 2018(01)
[6]塔中隆起北斜坡鹰山组碳酸盐岩古岩溶结构特征[J]. 薛学亚,林畅松,韩剑发,李浩,王清龙,耿晓洁.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7(05)
[7]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垂向带发育特征及其识别标准[J]. 邹胜章,夏日元,刘莉,唐建生,梁彬.  地质学报. 2016(09)
[8]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现今地热特征[J]. 常健,邱楠生,赵贤正,许威,徐秋晨,金凤鸣,韩春元,马学峰,董雄英,梁小娟.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3)
[9]频繁超剥地区层序、不整合特征及圈闭发育模式——以东营凹陷草桥北部地区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东营组为例[J]. 张阳,邱隆伟,杨勇强,李际,师政.  石油学报. 2014(05)
[10]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泥灰岩-砾岩致密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J]. 赵贤正,朱洁琼,张锐锋,鱼占文,王吉茂,郭永军.  石油学报. 2014(04)

博士论文
[1]束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致密砾岩成因类型及储层评价[D]. 郑丽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2]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中南部沙三下亚段砾岩及泥灰岩致密储层评价[D]. 李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3]束鹿凹陷湖相泥灰岩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研究[D]. 王少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
[4]断陷盆地不整合输导油气有效性研究[D]. 高长海.中国石油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渤海湾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D]. 唐正浩.东北石油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159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59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1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