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裂缝监测的致密储层压裂裂缝走向预测
发布时间:2021-05-13 23:31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某致密气区块发育多个方向的天然裂缝,同时区域内地应力方向变化较快,由于这2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压裂裂缝的扩展,导致常规研究方法难以准确预测不同位置的压裂裂缝走向。采用四维影像向量扫描裂缝监测成果约束的蚂蚁体追踪技术对应力薄弱点进行预测,可以准确表征裂缝延伸方向。通过对51层裂缝监测成果统计得出,压裂井周围应力薄弱点方向可以表征压裂裂缝的延伸方向,同时识别出了172条应力薄弱点的位置、方向和规模。利用高精度地震的蚂蚁追踪技术拟合这些应力薄弱点,修正了蚂蚁体的初始边界、追踪偏差、非法步长、合法步数及停止标准等参数,实现了对整个区域压裂裂缝走向的预测。应用该成果对新监测的5口直井及2口水平井压裂段进行验证,其裂缝走向与预测结果均一致;且对未监测井的比对预测表明,预测裂缝走向的复杂程度与压裂井产能相关性好。表明该方法预测的裂缝走向准确,可为后期的井位部署及压裂优化提供可靠的支持。
【文章来源】: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31(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压裂裂缝走向预测方法
2.1 四维影像裂缝监测原理
2.2 监测区应力薄弱点识别
2.3 改进蚂蚁追踪预测裂缝走向方法
3 研究结果验证
3.1 监测井压裂裂缝方向验证
3.2 未监测井产能与预测结果对比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维影像裂缝监测技术在致密气砂体展布研究中的应用[J]. 刘子雄,陈玲. 中国石油勘探. 2019(06)
[2]基于反射强度交流分量滤波的蚂蚁追踪断层识别技术改进及应用[J]. 陈志刚,吴瑞坤,孙星,郭增虎,王恺,马辉.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5)
[3]裂缝性油藏天然裂缝动静态综合预测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三叠系长63储集层为例[J]. 苏皓,雷征东,张荻萩,李俊超,张泽人,鞠斌山,李治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6)
[4]应用约束分析法建立地应力模型[J]. 杨明合,张杨,杨虎,文乾彬,石建刚,陈伟峰. 新疆石油地质. 2016(05)
[5]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有效裂缝预测新方法[J]. 樊建明,屈雪峰,王冲,雷启鸿,成良丙,杨子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5)
[6]基于边界约束、侧向力和体力调整的藏区地应力反演研究[J]. 刘杰,李建林,宛良朋,赵宗勇,骆世威,蔡健,肖蕾. 固体力学学报. 2014(S1)
[7]非常规油气藏体积改造技术核心理论与优化设计关键[J]. 吴奇,胥云,张守良,王腾飞,管保山,吴国涛,王晓泉. 石油学报. 2014(04)
[8]产状控制蚂蚁体预测微裂缝技术及其应用[J]. 杨瑞召,李洋,庞海玲,仇念广,接铭丽,马彦龙,霍超,刘文峰,王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3(02)
[9]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压裂监测中的应用[J]. 王磊,杨世刚,刘宏,张德顺,郭炳平,杨英才,梁北援. 石油物探. 2012(06)
[10]地面微地震监测SET震源定位特性研究[J]. 王维波,周瑶琪,春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本文编号:3184898
【文章来源】: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31(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压裂裂缝走向预测方法
2.1 四维影像裂缝监测原理
2.2 监测区应力薄弱点识别
2.3 改进蚂蚁追踪预测裂缝走向方法
3 研究结果验证
3.1 监测井压裂裂缝方向验证
3.2 未监测井产能与预测结果对比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维影像裂缝监测技术在致密气砂体展布研究中的应用[J]. 刘子雄,陈玲. 中国石油勘探. 2019(06)
[2]基于反射强度交流分量滤波的蚂蚁追踪断层识别技术改进及应用[J]. 陈志刚,吴瑞坤,孙星,郭增虎,王恺,马辉.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5)
[3]裂缝性油藏天然裂缝动静态综合预测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三叠系长63储集层为例[J]. 苏皓,雷征东,张荻萩,李俊超,张泽人,鞠斌山,李治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6)
[4]应用约束分析法建立地应力模型[J]. 杨明合,张杨,杨虎,文乾彬,石建刚,陈伟峰. 新疆石油地质. 2016(05)
[5]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有效裂缝预测新方法[J]. 樊建明,屈雪峰,王冲,雷启鸿,成良丙,杨子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5)
[6]基于边界约束、侧向力和体力调整的藏区地应力反演研究[J]. 刘杰,李建林,宛良朋,赵宗勇,骆世威,蔡健,肖蕾. 固体力学学报. 2014(S1)
[7]非常规油气藏体积改造技术核心理论与优化设计关键[J]. 吴奇,胥云,张守良,王腾飞,管保山,吴国涛,王晓泉. 石油学报. 2014(04)
[8]产状控制蚂蚁体预测微裂缝技术及其应用[J]. 杨瑞召,李洋,庞海玲,仇念广,接铭丽,马彦龙,霍超,刘文峰,王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3(02)
[9]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压裂监测中的应用[J]. 王磊,杨世刚,刘宏,张德顺,郭炳平,杨英才,梁北援. 石油物探. 2012(06)
[10]地面微地震监测SET震源定位特性研究[J]. 王维波,周瑶琪,春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本文编号:3184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8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