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7000m以深超深层古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形成、评价技术与保存下限

发布时间:2021-05-22 03:46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发展,7 000 m以深的超深层成为勘探重点。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保存和预测是关键难题。通过分析中国塔里木盆地奥陶系7 000 m以深已钻井资料,表征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发现高能沉积相带、准同生期暴露岩溶作用和断裂改造等控制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通过地震属性提取,发现"串珠"状反射,提出了沿断裂带顺岩溶层钻探的方法,钻井成功率提高到了75%。建立了缝洞体定量雕刻与表征技术,形成了缝洞型油藏油气富集规律与井点优选方法。建立断层与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中孔洞的力学模型,开展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随与断层面距离的增加,裂缝发育能力减弱;8 500 m以浅为碳酸盐岩储层优势分布区,8 500~9 200 m为有效分布区,9 200~9 500 m为一般分布区,11 000 m以深大型孔洞逐渐消亡;台盆区超深碳酸盐岩储层中古溶洞顶部形成抛物面型压力拱,阻碍溶洞的完全垮塌,以高跨比为1、矢高为8 m的抛物面型溶洞为例,其完全闭合深度在50 000 m以深。因此,碳酸盐岩洞穴储层勘探深度下限远远超过目前可钻深度。 

【文章来源】: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31(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实验方法
3 超7 000 m埋深古老碳酸盐岩缝洞体形成与演化
    3.1 超深碳酸盐岩储集层物性特征
    3.2 超深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特征
    3.3 超深碳酸盐岩储集层形成与演化
        3.3.1 高能沉积相带是缝洞型储层大面积分布的基础
        3.3.2 不整合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控制了储层纵向分带性
        3.3.3 断裂破碎作用进一步叠加改造储层,控制岩溶储层的空间展布规模
4 缝洞体定量雕刻与表征技术
    4.1 缝洞体三维几何形态雕刻
    4.2 缝洞体储层有效空间雕刻
5 超深层储层孔洞保持机制与储层下限的确定
    5.1 断层伴生裂缝发育预测
    5.2 溶洞消亡趋势与深度预测
    5.3 溶洞保持机制
6 缝洞体油藏油气富集规律与井点优选方法
7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塔里木盆地8000m以深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潜力与方向[J]. 朱光有,曹颖辉,闫磊,杨海军,孙崇浩,张志遥,李婷婷,陈永权.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06)
[2]盆地深层流体-岩石作用与油气形成研究前沿[J]. 李忠.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05)
[3]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超深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特征与控制因素[J]. 孙崇浩,朱光有,郑多明,赵宽志,胡方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05)
[4]深层油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与主要发展方向[J]. 贾承造,庞雄奇.  石油学报. 2015(12)
[5]塔北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模式[J]. 廖涛,侯加根,陈利新,马克,杨文明,董越.  石油学报. 2015(11)
[6]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层组特征与溶蚀强度分析[J]. 淡永,梁彬,曹建文,张庆玉,郝彦珍,李景瑞.  石油实验地质. 2015(05)
[7]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裂体系对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作用[J]. 孙东,杨丽莎,王宏斌,郑多明,孙勤华,李国会,代冬冬,房启飞.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S1)
[8]层序界面类型及其对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与分布的控制[J]. 何治亮,高志前,张军涛,丁茜,焦存礼.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06)
[9]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岩溶储层特征及成因模式[J]. 胡明毅,付晓树,蔡全升,杨巍,朱文平.  中国地质. 2014(05)
[10]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J]. 孙龙德,邹才能,朱如凯,张云辉,张水昌,张宝民,朱光有,高志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06)



本文编号:3200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00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a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