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白155区长6油藏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14:09

  本文关键词:白155区长6油藏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白155区长6储层属源储接触性油藏,受控于沉积、成岩、成藏等地质作用,储层局部区域存在高阻产水的现象,利用常规图版无法进行油水层识别。本文分析了研究区的油水层特征及电性异常产层,利用微元网格区域图版识别法、视电阻增大率法、双系数交汇图版等方法,结合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对研究区的油水层进行识别,并对各方法的实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大大提高了油水层的识别精度,解决了研究区油水关系复杂问题。同时取得了以下认识:(1)白155区长6期地层稳定,主要发育近碎屑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储层填隙物成分总体以绿泥石为主,颗粒粒级以细砂为主,分选中等,孔隙式胶结,面孔率整体偏低,孔喉类型以小孔微细喉为主;储层敏感性整体表现为弱速敏、弱水敏、弱~中等酸敏,润湿性整体表现为偏亲油,油水相对渗透率较低,油水两相共渗带范围相对较宽。(2)研究区长6储层属源储接触油藏,储层孔隙结构、胶结程度、流体成分等微观因素存在差异,非均质性较强,使得油气运移时,选择性充注主砂带高渗储层,低渗储层油气充注程度低、地层水残留,导致干层电性特征产层压裂后产束缚水。(3)根据试油成果,结合地质认识,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在全区进行油水层识别,并针对各区域建立了油水层识别标准。并对各方法的实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大大提高了油水层的识别精度。
【关键词】:长6储层 滑塌浊积扇 油水关系 测井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631.8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2
  • 1.1 研究目的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7-8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8-10
  • 1.3.1 主要研究内容8-9
  •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9-10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10-12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12-22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12-13
  • 2.2 勘探与开发简况13
  • 2.3 研究区地层特征13-17
  • 2.4 沉积微相特征17-22
  • 2.4.1 区域沉积背景17
  • 2.4.2 测井相模式17-22
  • 第三章 储层特征研究22-30
  • 3.1 岩石学特征22-23
  • 3.2 填隙物特征23
  • 3.3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23-25
  • 3.4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25-26
  • 3.5 储层渗流特征26-30
  • 第四章 测井解释模型研究30-37
  • 4.1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30-32
  • 4.1.1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30-31
  • 4.1.2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31
  • 4.1.3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31
  • 4.1.4 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31-32
  • 4.2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32-35
  • 4.2.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32-33
  • 4.2.2 孔隙度解释模型33-34
  • 4.2.3 渗透率解释模型34
  • 4.2.4 饱和度解释模型34-35
  • 4.3 物性下限的确定35-37
  • 第五章 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37-58
  • 5.1 油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37-40
  • 5.1.1 试油产油井特征分析38-39
  • 5.1.2 试油产水井特征分析39-40
  • 5.1.3 试油含水井特征分析40
  • 5.2 电性异常产层分析40-45
  • 5.3 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45-56
  • 5.3.1 微元网格区域图版识别法45-48
  • 5.3.2 视电阻增大率法48-49
  • 5.3.3 双系数交汇图版法49-52
  • 5.3.4 核磁共振测井可动流体识别法52-56
  • 5.4 测井识别方法的适用性评价56-58
  • 第六章 储层产能评价预测58-65
  • 6.1 储层产能敏感参数分析58-60
  • 6.2 单井产能定性识别60-61
  • 6.3 单井产能定量预测61-65
  • 结论及认识65-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克文;李昌彪;刘宏杰;沈钧毅;;用于油水层识别的一种简化的神经计算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3期

2 张艳茹;刘雪申;陈玉斌;;岩石热解资料油水层解释应用方法研究[J];录井工程;2007年04期

3 张德梅;;巴彦查干—英台地区油水层识别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0期

4 曾黄麟;李娟;;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油水层识别[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5 申辉林;王敏;;应用模糊识别方法判别油水层[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2期

6 王雅春;田春阳;张振伟;金铁文;杨宏松;;多总体逐步判别分析法在复杂油水层识别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边岩庆;杨青山;杨景强;;葡西油田油水层识别[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6期

8 王向荣;石玉江;李高仁;李潮流;程相志;;可变矿化度油水层多信息综合识别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长9油层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4期

9 胡生龙;陈立军;刘绍光;石芳`u;;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低渗透油田油水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26期

10 王杰堂;yC开德;;测井油水层识别模糊综合评判方法[J];测井技术;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英;;油水层的荧光显微镜下识别[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源峰;大洼油田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邱祥亮;白155区长6油藏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3 韩亮;英台地区油水层解释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韩涛;气相色谱资料在油水层解释评价中的应用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5 李颖;新肇地区P油层组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6 黄薇;鄂尔多斯盆地吴堡—永宁油区长9油水层识别[D];西北大学;2012年

7 冯湘子;海塔盆地贝中油田超低渗储层油水层识别与潜力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8 张志虎;苏德尔特油田复杂岩性储层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9 杨宏松;敖南油田敖21区块葡萄花层油水层判别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10 朱宇;苏仁诺尔油田复杂岩性储层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白155区长6油藏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0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8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