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基于分形理论的致密油渗吸数学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4 19:49
  致密储层因孔喉细小、非均质性强,毛管力作用引起的自发渗吸现象尤为显著,因此研究致密砂岩储层自发渗吸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疆油田某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孔渗测定,高压压汞、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研究区块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了该致密储层孔喉结构分形特征,得出该区块致密砂岩孔径分形维数Df为1.41921.6920,迂曲度的分形维数DT为1.18851.4056。运用质量法对致密砂岩岩心进行了室内自发渗吸实验,实验观察到毛管力作用下的自发渗吸现象,并记录了岩心排采程度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实验,确定了致密砂岩储层渗吸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致密砂岩渗吸采出程度的方法。通过实验研究了非润湿相粘度、接触角、界面张力、含水饱和度和压力对自发渗吸的影响,实验得到渗吸采出程度随油水粘度比、接触角、原始含水饱和度增大而减小,随压力、界面张力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压力对渗吸采出程度的影响较小。含水饱和度对渗吸采出程度影响最大,处于高含水期的致密砂岩自发渗吸的采出程度低...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分形理论的致密油渗吸数学模型研究


圆柱型岩心的边界条件和几何参数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致密储层


第 1 章 绪论4)参数敏感性分析致密油储层渗吸进行参数敏感性因素分析,筛选出主控因素,明确吸排采的实际油藏条件,并总结了相应规律,结合油田实际应用提充分发挥自发渗吸作用提高致密储层注水采出程度。技术路线绕致密储层自发渗吸特征和机理这一主线,结合实验结果和分形理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设计出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 1.2 所示。

电镜图,电镜,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水使得油在渗流的过程中会遇到较高的阻力,所以油很难产出,这也导致了我国致密油采收率普遍很低。而孔喉大小、分布情况以及分布类型都是影响致密油渗吸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致密储层具有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微尺度效应明显的特点,因此,正确认识致密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更为重要。本章通过高压压汞实验、铸体薄片实验对新疆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2.1 储层岩性特征根据 X 衍射全岩定量资料和扫描电镜资料分析得到,该区块致密砂岩储层粘土矿物的含量约为 0.91%,岩性为白云质砂屑砂岩,其中常见的非粘土矿物为石英约含 10.32%,钾长石约含 1.22%,斜长石约含 17.55%,方解石约含 1.45%,铁白云石约含 68.55%。其中常见的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为蒙皂石约 42%,伊蒙混层约37%,伊利石约 4%,绿泥石约 3%,绿蒙混层约 14%。岩心扫描电镜图如图 2.1所示。由实验结果可得实验所取岩心的粘土含量很低,膨胀性粘土含量尤其少,该储层潜在敏感性较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分形理论的致密气藏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研究[J]. 刘广峰,王文举,张红玲,潘少杰,白耀星,王猛.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2]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分析[J]. 李海波,郭和坤,李海舰,刘伟,姜柏材,华继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1)
[3]非常规油气概念、特征、潜力及技术——兼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J]. 邹才能,张国生,杨智,陶士振,侯连华,朱如凯,袁选俊,冉启全,李登华,王志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04)
[4]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渗吸机理的分形分析[J]. 蔡建超,郭士礼,游利军,胡祥云.  物理学报. 2013(01)
[5]中国致密油评价标准、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资源前景[J]. 贾承造,邹才能,李建忠,李登华,郑民.  石油学报. 2012(03)
[6]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的分形模型[J]. 杨庆红,谭吕,蔡建超,胡祥云.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2)
[7]苏里格低渗透砂岩气藏束缚水饱和度研究[J]. 郭和坤,刘建坤,李太伟,雷琛,薛小佳,李振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2 (02)
[8]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J]. 邹才能,朱如凯,吴松涛,杨智,陶士振,袁选俊,侯连华,杨华,徐春春,李登华,白斌,王岚.  石油学报. 2012(02)
[9]裂缝性油藏低渗透岩心自发渗吸实验研究[J]. 李爱芬,凡田友,赵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1(05)
[10]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描述[J]. 李中锋,何顺利,杨文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博士论文
[1]基于分形理论的低渗油藏若干输运特性研究[D]. 蔡建超.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47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47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8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