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油气藏地质特征
发布时间:2021-06-26 07:28
为总结柴英雄岭构造带油气藏地质特征和主控因素,以该区深层和浅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对油气藏的构造、储层、油气源和成藏演化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构造带构造样式自西向东变化显著,英西—英中纵向上表现为"双层结构",而英东构造样式相对简单;(2)英西—英中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白云岩晶间孔,局部发育溶蚀孔和裂缝集中区,英东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少量粒间溶孔和裂缝;(3)油源对比表明,下干柴沟组上段为区内主力烃源岩;(4)天然气组分及同位素指标表明英西和英中的CH4主要来源于原油伴生气,而英东为凝析油伴生气;(5)由于岩盐层封盖作用,英西—英中深层形成自生自储的异常高压油气藏,而英东虽缺乏盐岩盖层,由深至浅地表现为幕式充注成藏。
【文章来源】:现代地质. 2020,34(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英雄岭地区区域地质概况((a)柴达木盆地大地构造单元划分;(b)英雄岭构造带数字高程模型及油气田分布)
由于英雄岭构造带深、浅两套储层的岩石类型不同,为了系统归纳总结英雄岭构造带不同类型岩石储层储集空间的差异、成因和发育期次等特征,基于Choquette等[27]的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分类方案,分区块对研究区储集空间进行了统计分类(图4):英西下干柴沟组上段混积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有选择性组构类的粒间孔和白云岩晶间孔,无选择性组构类的铸模孔、晶/粒间溶孔和裂缝。英中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储集空间选择性组构类孔隙与英西类似,但由于取心较少无选择性组构类的铸模孔和晶/粒间溶孔尚未发现,裂缝发育程度与英西相当。英东下干柴沟组至上油砂山组碎屑岩储层储集空间与碳酸盐岩类似,主要发育粒间孔、粒间溶孔和裂缝。从成因和期次看,粒间孔主要为沉积期形成;白云岩晶间孔主要由早成岩期(准同生)白云化作用形成;铸模孔和晶/粒间溶孔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且形成时间上贯穿了早成岩期和中成岩期;由于碳酸盐岩固结较早,因此裂缝在早成岩期末即可形成,而碎屑岩固结较晚,其裂缝到中成岩期才开始形成。发育规模上,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由于经历了广泛的早成岩期白云石化作用,其白云岩晶间孔普遍发育,构成了区内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占比>70%);其次为晶/粒间溶孔,而粒间孔和铸模孔较为少见;裂缝作为主要的渗流通道起到储渗双重作用,局部裂缝极为发育区还能在裂缝基础上形成角砾化孔,形成高产储层。浅层碎屑岩储层主要以砂岩粒间孔为主(占比71%~82%),这类储层孔隙度高,结构均匀;部分储层受淡水或有机酸的影响形成了少量粒间溶孔,顺裂缝也可发育扩溶,但整体上浅层砂岩油藏的粒间溶孔和裂缝类储集空间占比较小。
从成因和期次看,粒间孔主要为沉积期形成;白云岩晶间孔主要由早成岩期(准同生)白云化作用形成;铸模孔和晶/粒间溶孔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且形成时间上贯穿了早成岩期和中成岩期;由于碳酸盐岩固结较早,因此裂缝在早成岩期末即可形成,而碎屑岩固结较晚,其裂缝到中成岩期才开始形成。发育规模上,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由于经历了广泛的早成岩期白云石化作用,其白云岩晶间孔普遍发育,构成了区内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占比>70%);其次为晶/粒间溶孔,而粒间孔和铸模孔较为少见;裂缝作为主要的渗流通道起到储渗双重作用,局部裂缝极为发育区还能在裂缝基础上形成角砾化孔,形成高产储层。浅层碎屑岩储层主要以砂岩粒间孔为主(占比71%~82%),这类储层孔隙度高,结构均匀;部分储层受淡水或有机酸的影响形成了少量粒间溶孔,顺裂缝也可发育扩溶,但整体上浅层砂岩油藏的粒间溶孔和裂缝类储集空间占比较小。图4 英雄岭构造带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及期次划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达木盆地英西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特征[J]. 张永庶,伍坤宇,姜营海,王鹏,蔡智洪,高发润,谭武林,高树芳,鲜本忠.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03)
[2]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J]. 付锁堂,马达德,陈琰,张国卿,伍坤宇. 石油学报. 2016(S1)
[3]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活动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响应[J]. 潘家伟,李海兵,孙知明,刘栋梁,吴婵,于常青. 岩石学报. 2015(12)
[4]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的特点与主要进展[J]. 王泽九,黄枝高,姚建新,马秀兰. 地球学报. 2014(03)
[5]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过程的制约[J]. 吴婵,阎存凤,李海兵,田光荣,孙知明,刘栋梁,于长青,潘家伟. 岩石学报. 2013(06)
[6]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J]. 吕宝凤,赵小花,周莉,段生盛. 沉积学报. 2008(04)
[7]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J]. 徐凤银,尹成明,巩庆林,沈亚. 中国石油勘探. 2006(06)
[8]柴达木盆地应力场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J]. 张明利,金之钧,万天丰,汤良杰,李京昌,曾联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05)
[9]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特征[J]. 王桂宏,李永铁,张敏,尹成明,王铁成,郭祖军,刘忠. 地学前缘. 2004(04)
[10]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J]. 贾承造,何登发,陆洁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02)
本文编号:3250913
【文章来源】:现代地质. 2020,34(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英雄岭地区区域地质概况((a)柴达木盆地大地构造单元划分;(b)英雄岭构造带数字高程模型及油气田分布)
由于英雄岭构造带深、浅两套储层的岩石类型不同,为了系统归纳总结英雄岭构造带不同类型岩石储层储集空间的差异、成因和发育期次等特征,基于Choquette等[27]的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分类方案,分区块对研究区储集空间进行了统计分类(图4):英西下干柴沟组上段混积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有选择性组构类的粒间孔和白云岩晶间孔,无选择性组构类的铸模孔、晶/粒间溶孔和裂缝。英中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储集空间选择性组构类孔隙与英西类似,但由于取心较少无选择性组构类的铸模孔和晶/粒间溶孔尚未发现,裂缝发育程度与英西相当。英东下干柴沟组至上油砂山组碎屑岩储层储集空间与碳酸盐岩类似,主要发育粒间孔、粒间溶孔和裂缝。从成因和期次看,粒间孔主要为沉积期形成;白云岩晶间孔主要由早成岩期(准同生)白云化作用形成;铸模孔和晶/粒间溶孔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且形成时间上贯穿了早成岩期和中成岩期;由于碳酸盐岩固结较早,因此裂缝在早成岩期末即可形成,而碎屑岩固结较晚,其裂缝到中成岩期才开始形成。发育规模上,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由于经历了广泛的早成岩期白云石化作用,其白云岩晶间孔普遍发育,构成了区内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占比>70%);其次为晶/粒间溶孔,而粒间孔和铸模孔较为少见;裂缝作为主要的渗流通道起到储渗双重作用,局部裂缝极为发育区还能在裂缝基础上形成角砾化孔,形成高产储层。浅层碎屑岩储层主要以砂岩粒间孔为主(占比71%~82%),这类储层孔隙度高,结构均匀;部分储层受淡水或有机酸的影响形成了少量粒间溶孔,顺裂缝也可发育扩溶,但整体上浅层砂岩油藏的粒间溶孔和裂缝类储集空间占比较小。
从成因和期次看,粒间孔主要为沉积期形成;白云岩晶间孔主要由早成岩期(准同生)白云化作用形成;铸模孔和晶/粒间溶孔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且形成时间上贯穿了早成岩期和中成岩期;由于碳酸盐岩固结较早,因此裂缝在早成岩期末即可形成,而碎屑岩固结较晚,其裂缝到中成岩期才开始形成。发育规模上,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由于经历了广泛的早成岩期白云石化作用,其白云岩晶间孔普遍发育,构成了区内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占比>70%);其次为晶/粒间溶孔,而粒间孔和铸模孔较为少见;裂缝作为主要的渗流通道起到储渗双重作用,局部裂缝极为发育区还能在裂缝基础上形成角砾化孔,形成高产储层。浅层碎屑岩储层主要以砂岩粒间孔为主(占比71%~82%),这类储层孔隙度高,结构均匀;部分储层受淡水或有机酸的影响形成了少量粒间溶孔,顺裂缝也可发育扩溶,但整体上浅层砂岩油藏的粒间溶孔和裂缝类储集空间占比较小。图4 英雄岭构造带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及期次划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达木盆地英西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特征[J]. 张永庶,伍坤宇,姜营海,王鹏,蔡智洪,高发润,谭武林,高树芳,鲜本忠.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03)
[2]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J]. 付锁堂,马达德,陈琰,张国卿,伍坤宇. 石油学报. 2016(S1)
[3]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活动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响应[J]. 潘家伟,李海兵,孙知明,刘栋梁,吴婵,于常青. 岩石学报. 2015(12)
[4]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的特点与主要进展[J]. 王泽九,黄枝高,姚建新,马秀兰. 地球学报. 2014(03)
[5]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过程的制约[J]. 吴婵,阎存凤,李海兵,田光荣,孙知明,刘栋梁,于长青,潘家伟. 岩石学报. 2013(06)
[6]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J]. 吕宝凤,赵小花,周莉,段生盛. 沉积学报. 2008(04)
[7]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J]. 徐凤银,尹成明,巩庆林,沈亚. 中国石油勘探. 2006(06)
[8]柴达木盆地应力场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J]. 张明利,金之钧,万天丰,汤良杰,李京昌,曾联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05)
[9]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特征[J]. 王桂宏,李永铁,张敏,尹成明,王铁成,郭祖军,刘忠. 地学前缘. 2004(04)
[10]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J]. 贾承造,何登发,陆洁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02)
本文编号:3250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5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