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盆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27 16:56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乌石凹陷已发现多个稠油油田。为研究稠油特征和成因,开展了稠油油藏原油物性、组分、饱和烃特征、生物标志物、油气来源和盆地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北部湾盆地稠油主要分布在凸起、斜坡带和近洼带,呈高密度、高黏度特征。(2)北部湾盆地存在3类稠油,第一类为凹陷中央流二段下部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运移至圈闭成藏,遭后期抬升剥蚀,埋深小于2 000 m,上覆盖层薄导致油藏遭受生物降解,此类原油成熟度高,C30-4-甲基甾烷含量高,组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饱和烃和芳烃成分有序缺失;第二类稠油主要分布在近洼带,为本地低热演化油页岩、页岩生成的原油,其成熟度低,Ts/Tm值较低,C30-4-甲基甾烷含量低,在近洼就近成藏,埋深处于生烃门限附近,为早期原生稠油;第三类稠油主要分布在斜坡带,主要为深洼流二段下部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原油和本地流二段上部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度较低的稠油混合而成,同时受运移、扩散、吸附等因素的影响,原油变稠,C30-4-甲基甾烷含量中等,此类油藏埋深大于3 000 m,是未受到生物降解的混合型稠油。该研究...
【文章来源】:岩性油气藏. 2020,3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北部湾盆地稠油与流二段烃源岩甾、萜烷对比
北部湾盆地为南海西部新生代断陷沉积盆地[11-19],盆地经历了古近纪裂陷阶段和新近纪裂后热沉降阶段(图1)。主要原油探区集中在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沉积古近系长流组、流沙港组、涠洲组,新近系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望楼港组和第四系地层,最大厚度达5 000 m。在始新统流二段沉积时期发育大范围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环境,形成由最大厚度达1 500 m的油页岩和页岩组成的烃源岩层,分布在流二段上部和下部,为该区主力烃源岩。2 稠油地球化学特征
选取W1-2井2 821 m油样、W3-2井742 m油样、W6-1井3 236 m油样、W7-1井1 308 m油样4个典型稠油样品全烃谱图(图4)进行分析。W1-2井原油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原油色谱图完整,CPI=1.5,w(Pr)/w(Ph)=2.45,显示为后峰型,甾烷色质谱图表明甾烷αααC29S/(S+R),C29ββ/(αα+ββ)值较低,呈未熟油特征,为未受到生物降解的原生稠油。W6-1井稠油全烃谱图显示基线平整,为前峰型,CPI=1.14,w(Pr)/w(Ph)=2.61,甾烷色质谱图表明甾烷C29ββ/(αα+ββ)为刚进入成熟门限,αααC29S/(S+R)值较高。W3-2井742 m油样和W7-1井1 308 m油样原油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色谱图基线隆起,全烃色谱的碳数分布主要集中在C20—C35,甾烷C29S/(S+R)和C29ββ/(αα+ββ)显示为成熟型原油,C20之前的低碳数烷烃缺失,同时出现大量复杂化合物。其中,W3-2井正构烷烃基本消失殆尽,W7-1井原油CPI=1.02,w(Pr)/w(Ph)=2.54,全烃色谱图表明原油遭受较明显的生物降解,异戊间二烯烃出现轻度消耗,导致地球化学特征和原油物性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塔河油田稠油中25-降苯并藿烷的检出及其意义[J]. 李敏,田辉,肖贤明,张水昌,相明辉,盖海峰,程鹏,傅家谟. 地球化学. 2014(05)
[2]Bongor盆地北部斜坡带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文志刚,王登,宋换新,徐耀辉,杜银元,王进.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4)
[3]北部湾盆地始新统湖相富有机质页岩特征及成因机制[J]. 黄保家,黄合庭,吴国瑄,游君君. 石油学报. 2012(01)
[4]江苏金湖凹陷古近系奇碳优势和偶碳优势共存的正构烷烃[J]. 宋宁,王铁冠,李美俊. 沉积学报. 2007(02)
[5]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X1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J]. 包建平,刘玉瑞,朱翠山,王健,尹玲,陆红美,刘欢喜,倪春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03)
[6]生物降解原油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J]. 马安来,张水昌,张大江,金之钧.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4)
[7]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稠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J]. 邱桂强,李素梅,庞雄奇,高永进,孙锡年. 地质学报. 2004(06)
[8]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烃源岩中的25-降藿烷系列与微生物改造作用[J]. 杜宏宇,王铁冠,胡剑梨,徐桂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01)
[9]用沥青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判识生物降解油的油源[J]. 徐冠军,张大江,王培荣. 科学通报. 2003(04)
[10]中国低熟油的几种成因机制[J]. 王铁冠,钟宁宁,候读杰,包建平,黄光辉,李贤庆. 沉积学报. 1997(02)
本文编号:3253236
【文章来源】:岩性油气藏. 2020,3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北部湾盆地稠油与流二段烃源岩甾、萜烷对比
北部湾盆地为南海西部新生代断陷沉积盆地[11-19],盆地经历了古近纪裂陷阶段和新近纪裂后热沉降阶段(图1)。主要原油探区集中在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沉积古近系长流组、流沙港组、涠洲组,新近系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望楼港组和第四系地层,最大厚度达5 000 m。在始新统流二段沉积时期发育大范围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环境,形成由最大厚度达1 500 m的油页岩和页岩组成的烃源岩层,分布在流二段上部和下部,为该区主力烃源岩。2 稠油地球化学特征
选取W1-2井2 821 m油样、W3-2井742 m油样、W6-1井3 236 m油样、W7-1井1 308 m油样4个典型稠油样品全烃谱图(图4)进行分析。W1-2井原油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原油色谱图完整,CPI=1.5,w(Pr)/w(Ph)=2.45,显示为后峰型,甾烷色质谱图表明甾烷αααC29S/(S+R),C29ββ/(αα+ββ)值较低,呈未熟油特征,为未受到生物降解的原生稠油。W6-1井稠油全烃谱图显示基线平整,为前峰型,CPI=1.14,w(Pr)/w(Ph)=2.61,甾烷色质谱图表明甾烷C29ββ/(αα+ββ)为刚进入成熟门限,αααC29S/(S+R)值较高。W3-2井742 m油样和W7-1井1 308 m油样原油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色谱图基线隆起,全烃色谱的碳数分布主要集中在C20—C35,甾烷C29S/(S+R)和C29ββ/(αα+ββ)显示为成熟型原油,C20之前的低碳数烷烃缺失,同时出现大量复杂化合物。其中,W3-2井正构烷烃基本消失殆尽,W7-1井原油CPI=1.02,w(Pr)/w(Ph)=2.54,全烃色谱图表明原油遭受较明显的生物降解,异戊间二烯烃出现轻度消耗,导致地球化学特征和原油物性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塔河油田稠油中25-降苯并藿烷的检出及其意义[J]. 李敏,田辉,肖贤明,张水昌,相明辉,盖海峰,程鹏,傅家谟. 地球化学. 2014(05)
[2]Bongor盆地北部斜坡带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文志刚,王登,宋换新,徐耀辉,杜银元,王进.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4)
[3]北部湾盆地始新统湖相富有机质页岩特征及成因机制[J]. 黄保家,黄合庭,吴国瑄,游君君. 石油学报. 2012(01)
[4]江苏金湖凹陷古近系奇碳优势和偶碳优势共存的正构烷烃[J]. 宋宁,王铁冠,李美俊. 沉积学报. 2007(02)
[5]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X1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J]. 包建平,刘玉瑞,朱翠山,王健,尹玲,陆红美,刘欢喜,倪春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03)
[6]生物降解原油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J]. 马安来,张水昌,张大江,金之钧.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4)
[7]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稠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J]. 邱桂强,李素梅,庞雄奇,高永进,孙锡年. 地质学报. 2004(06)
[8]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烃源岩中的25-降藿烷系列与微生物改造作用[J]. 杜宏宇,王铁冠,胡剑梨,徐桂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01)
[9]用沥青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判识生物降解油的油源[J]. 徐冠军,张大江,王培荣. 科学通报. 2003(04)
[10]中国低熟油的几种成因机制[J]. 王铁冠,钟宁宁,候读杰,包建平,黄光辉,李贤庆. 沉积学报. 1997(02)
本文编号:3253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53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