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特鲁瓦油田KT-Ⅰ层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0 16:43
北特鲁瓦油田的主力储集层KT-Ⅰ层是碳酸盐岩孔隙型储层,具有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目前现有的储层研究精度已不能满足勘探开发的实际需求,本次研究针对这个问题对KT-Ⅰ层进行了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流动单元”这一概念是指在垂向及横向上具备同样的连续的影响流体流动特征参数的储集单元。本次研究在地层、沉积相、储层特征等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原始岩心和测井数据,选取了能够反映宏观和微观、沉积与成岩特征的参数:渗透率(K)、孔隙度(Φ)、粒度中值(D10)、流动层指示器(FZI)、储层品质因子(RQI)、孔隙与颗粒体积比(Φz),采用聚类分析法将KT-Ⅰ层划分了4种流动单元类型,其中Ⅰ类流动单元是研究区储层性质最好的流动单元,3≤FZI,岩性上以生物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粒间溶蚀孔洞发育,微裂缝发育,含油性较好;Ⅱ类流动单元1.3≤FZI<3,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储层空间类型以粒间、内孔隙为主,含油性稍差;Ⅲ类流动单元的孔渗值均较低,0.5≤FZI<1.3,储层类型为微裂缝-孔隙型,是较差的储层;Ⅳ类流动单元的FZI<0.5,为孔隙不发育的干层。通过分析岩心、测井资料来建立解释模型,应...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产生背景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发育概况
2.3 构造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环境分析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3 沉积微相的分布与演化
3.3.1 沉积微相的分布
3.3.2 沉积微相的演化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岩石学特征
4.1.1 矿物成分
4.1.2 结构成分
4.1.3 岩石类型
4.2 储集空间类型
4.3 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4.3.1 孔喉结构参数
4.3.2 孔喉结构特征
4.4 储集物性特征
4.4.1 孔隙度
4.4.2 渗透率
4.4.3 裂缝参数
4.4.4 孔渗关系
4.5 储层敏感性及润湿性
4.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4.6.1 层间物性差异
4.6.2 层内物性差异
4.6.3 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4.7 隔夹层识别及分布
4.7.1 隔夹层的识别
4.7.2 隔层分布特征
第5章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5.1 流动单元概念
5.2 识别标志与划分方法
5.2.1 流动单元的识别标志
5.2.2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5.3 研究思路
5.4 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5.4.1 理论基础
5.4.2 资料预处理
5.4.3 划分依据
5.4.4 划分结果
5.5 非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5.5.1 测井表征参数选择
5.5.2 参数解释模型建立
5.6 全区划分结果及分布规律
5.6.1 剖面分布特征
5.6.2 平面分布特征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滨岸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 刘洁. 化工管理. 2018(05)
[2]基于压汞资料的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预测模型——以扎纳若尔油田KT-Ⅰ和KT-Ⅱ含油层系灰岩储层为例[J]. 程媛,张冲,陈雨龙,朱林奇,郭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7(03)
[3]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KT-Ⅱ层碳酸盐岩微相特征与沉积环境研究——以扎纳若尔地区为例[J]. 伊硕,黄文辉,金振奎,高白水. 沉积学报. 2017(01)
[4]伊拉克中部A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 汪娟,杜洋,熊舒,陈明江,黄婷婷,程亮,辛军. 地质科技情报. 2016(05)
[5]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J]. 熊陈微,林承焰,任丽华,韩长城,范卓颖. 特种油气藏. 2016(06)
[6]控制碳酸盐岩油藏单井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分析——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油田KT-I油层组为例[J]. 张荻萩,王淑琴,赵文琪,范子菲,李治平. 岩石学报. 2016(03)
[7]扎纳若尔油田南部地区石炭系Д层碳酸盐岩储层综合预测研究[J]. 段如泰,范乐元,张胜斌,金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06)
[8]不同岩溶缝洞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开发对策[J]. 巫波,李正民,荣元帅. 特种油气藏. 2016(02)
[9]滨里海盆地北特鲁瓦油田上石炭统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J]. 张宝露,张敏,李维锋,袁晓光,李欣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12)
[10]扎纳若尔油田南部石炭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白云岩化特征[J]. 张胜斌,盛寒,金博,宋亚辉. 新疆石油地质. 2015(02)
博士论文
[1]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 何伶.长江大学 2015
[2]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研究[D]. 杨坚.中国石油大学 2007
[3]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描述及评价[D]. 鲁新便.成都理工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气窜规律及流动机理研究[D]. 吴颉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
[2]让那诺尔油田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及水平井部署[D]. 王理斌.东北石油大学 2016
[3]基于流动单元的测井解释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吕明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
本文编号:3293198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产生背景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发育概况
2.3 构造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环境分析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3 沉积微相的分布与演化
3.3.1 沉积微相的分布
3.3.2 沉积微相的演化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岩石学特征
4.1.1 矿物成分
4.1.2 结构成分
4.1.3 岩石类型
4.2 储集空间类型
4.3 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4.3.1 孔喉结构参数
4.3.2 孔喉结构特征
4.4 储集物性特征
4.4.1 孔隙度
4.4.2 渗透率
4.4.3 裂缝参数
4.4.4 孔渗关系
4.5 储层敏感性及润湿性
4.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4.6.1 层间物性差异
4.6.2 层内物性差异
4.6.3 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4.7 隔夹层识别及分布
4.7.1 隔夹层的识别
4.7.2 隔层分布特征
第5章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5.1 流动单元概念
5.2 识别标志与划分方法
5.2.1 流动单元的识别标志
5.2.2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5.3 研究思路
5.4 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5.4.1 理论基础
5.4.2 资料预处理
5.4.3 划分依据
5.4.4 划分结果
5.5 非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5.5.1 测井表征参数选择
5.5.2 参数解释模型建立
5.6 全区划分结果及分布规律
5.6.1 剖面分布特征
5.6.2 平面分布特征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滨岸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 刘洁. 化工管理. 2018(05)
[2]基于压汞资料的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预测模型——以扎纳若尔油田KT-Ⅰ和KT-Ⅱ含油层系灰岩储层为例[J]. 程媛,张冲,陈雨龙,朱林奇,郭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7(03)
[3]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KT-Ⅱ层碳酸盐岩微相特征与沉积环境研究——以扎纳若尔地区为例[J]. 伊硕,黄文辉,金振奎,高白水. 沉积学报. 2017(01)
[4]伊拉克中部A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 汪娟,杜洋,熊舒,陈明江,黄婷婷,程亮,辛军. 地质科技情报. 2016(05)
[5]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J]. 熊陈微,林承焰,任丽华,韩长城,范卓颖. 特种油气藏. 2016(06)
[6]控制碳酸盐岩油藏单井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分析——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油田KT-I油层组为例[J]. 张荻萩,王淑琴,赵文琪,范子菲,李治平. 岩石学报. 2016(03)
[7]扎纳若尔油田南部地区石炭系Д层碳酸盐岩储层综合预测研究[J]. 段如泰,范乐元,张胜斌,金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06)
[8]不同岩溶缝洞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开发对策[J]. 巫波,李正民,荣元帅. 特种油气藏. 2016(02)
[9]滨里海盆地北特鲁瓦油田上石炭统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J]. 张宝露,张敏,李维锋,袁晓光,李欣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12)
[10]扎纳若尔油田南部石炭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白云岩化特征[J]. 张胜斌,盛寒,金博,宋亚辉. 新疆石油地质. 2015(02)
博士论文
[1]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 何伶.长江大学 2015
[2]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研究[D]. 杨坚.中国石油大学 2007
[3]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描述及评价[D]. 鲁新便.成都理工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气窜规律及流动机理研究[D]. 吴颉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
[2]让那诺尔油田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及水平井部署[D]. 王理斌.东北石油大学 2016
[3]基于流动单元的测井解释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吕明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
本文编号:3293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9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