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

发布时间:2021-07-23 04:35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区之一,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有助于判断油气成藏过程及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本文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成岩序列、流体包裹体产状及烃类流体包裹体荧光颜色研究的基础上,对共生的烃类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分别进行显微测温。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获得烃类包裹体的气液比,结合等容线相交法厘定烃类包裹体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烃类包裹体主要赋存于石英颗粒内愈合裂隙和穿石英颗粒裂隙中,沙三段储层烃类流体充注条件为:118~143℃、18.3~25.9MPa。结合区域埋藏史研究,东营凹陷沙三段储层在其成岩晚期阶段经历油气充注,充注时间为新近纪晚期到第四纪。 

【文章来源】:地球化学. 2020,4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


东营凹陷区域地质图

三维图像,烃类包裹体,三维图像


本文对东营凹陷纯51井沙三段储层内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储层中发育两种不同荧光颜色的烃类包裹体,分别为穿石英裂隙中发橙黄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以及石英次生加大边、石英颗粒内愈合裂隙中发浅黄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前人研究指出,源自同一套烃源岩的油气多期充注及源自两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的油气多期或一期充注均可形成上述现象[3]。由成岩演化序列和矿物之间的穿插关系可知,石英次生加大边和碳酸盐胶结物中的烃类包裹体的形成应略早于穿石英裂隙中的烃类包裹体。然而,对烃类包裹体及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分析,与发浅黄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I型),其均一温度集中分布于106~126℃之间。由于发浅黄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直径较小,无法准确测定其气液比,并且均一温度代表其最低捕获温度[1],所以发浅黄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应高于126℃。另外,与发橙黄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II型),均一温度分布在83~166℃之间,且发橙黄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直径较大,可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仪测定其气液比,通过等容线相交法得到其捕获温度范围为118~143℃。对比可知,如果发浅黄荧光的烃类包裹体的形成早于发橙黄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其捕获温度应不高于118℃,这与前面分析的发浅黄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的捕获温度(>126℃)相矛盾。因此,可排除油气多期次充注的可能性,很可能是由源自两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的油气一期混合充注造成的。前人研究指出东营凹陷发育两套优质烃源岩,分别是沙四段上亚段及沙三段下亚段,且两套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与有机质来源均不同[46]。另外,对烃源岩及其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分布有三类原油,分别为沙三下型原油、沙三下与沙四上混合型原油、沙四上型原油,且在平面上具有环带状分布特征[55]。本次研究的纯51井沙三段储层中原油可能为沙三下和沙四上混合型,前人对烃源岩及其原油的研究为前面所提出的源自两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的油气一期混合充注的观点提供了生烃条件。

交会图,包裹体,流体,烃类包裹体


(3)结合纯51井埋藏史图,综合分析表明两种发不同荧光颜色的烃类包裹体可能是由来自两种不同类型的烃源岩的油气一期混合充注形成的,充注时间为新近纪晚期到第四纪(4~0 Ma)。


本文编号:3298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98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4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