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苏53区块上古生界烃源岩地震识别与描述

发布时间:2021-07-26 12:35
  本论文以区域地质认识为指导,结合地震、测井以及相关地质资料,通过井震联合层位标定,确立地震层位解释方案,进而对研究区范围内上古生界地层进行地震层位解释。本次解释的层位共有五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山西组s17小层顶界面、山西组二段顶界面、太原组顶界面、本溪组顶界面以及马家沟组顶界面。通过分析研究区煤系烃源岩及砂岩骨架的测井响应特点,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将砂岩与煤系烃源岩进行区分,并利用声波时差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将煤系烃源岩中岩性进行细分。对本次研究收集的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测井岩性解释,为之后的煤系烃源岩分布预测研究奠定基础。提取并优选出用于地震属性分析研究的地震属性,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预测研究区内上古生界各地层的岩性厚度。在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研究以及生气量计算中,煤岩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收集的测井数据进行岩石物理分析,结果显示波阻抗曲线对煤岩响应十分敏感,地震反演是切实可行的。鉴于研究区地势平坦,故采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对研究区煤岩厚度进行预测。以煤系烃源岩分布特征研究为基础,进行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的研究,预测研究区上古生界地层的生气强度,并结合现有的优势...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苏53区块上古生界烃源岩地震识别与描述


图0.1地震属性分类图

技术路线图,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储层分布


前 言计算煤系烃源岩的生气强度及生气量,研究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4、有利目标区优选综合烃源岩生烃潜力以及前人研究的构造特征、优势储层分布情况完成有利区预测为后期井位部署提供依据。0.3.2 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本论文以地震、测井数据为基础,在油气地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方法对煤系烃源岩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最后综合已有的优势储层分布情况进行有利区预测(图 0.2)。

区块,地理位置


东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1.1 研究区概况苏 53 区块处于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的西北部位置,具体地点在长庆靖边气田西北侧的苏里格庙地区,区域构造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中带(图 1.1)。本论文的研究区为苏 53 区块西南部的三维地震工区,面积总计 203km2,线道号范围分别是line101-766、trace318-1206(图 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测井标准化对油藏认识的作用——以小泉沟背斜侏罗系西山窑组油藏为例[J]. 王菁,王震,张小红,岳红星,杨涛.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7(04)
[2]通化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石油地质特征及生烃潜力研究[J]. 王丹丹,周新桂,李世臻,张文浩,刘卫彬,林燕华.  地质学报. 2017(09)
[3]华北北部凌源—宁城盆地中元古界下马岭组生烃潜力分析:以小庄户剖面为例[J]. 宗文明,郜晓勇,孙求实,蒋兴超,吴桐.  世界地质. 2017(04)
[4]巴彦浩特盆地南缘石炭系生烃潜力评价[J]. 李亚男,彭治超,戴银月.  石油化工应用. 2017(08)
[5]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综合评价[J]. 张明星,郭耿生,张琳璞.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7(03)
[6]伊犁盆地尼勒克凹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分析[J]. 杨晶晶,徐仕琪.  新疆地质. 2017(02)
[7]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主力烃源岩分析[J]. 张林,杜小弟,李锋,李昭,孙相灿,李清瑶,唐勇.  中国矿业. 2016(09)
[8]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J]. 杨克明.  石油实验地质. 2016(03)
[9]乌伦古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J]. 曲彦胜,王圣柱,李艳丽,张奎华.  特种油气藏. 2016(02)
[10]木里盆地中侏罗统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J]. 孟元林,宋丽环,周新桂,孟凡晋,吴晨亮,肖丽华.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6(02)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低孔渗砂岩中优质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 张延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硕士论文
[1]敖南油田Q区块精细构造解释[D]. 黄明威.东北石油大学 2017
[2]断层地震识别方法效果分析及应用[D]. 郝宇刚.东北石油大学 2017
[3]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储层地震预测[D]. 鲜强.成都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03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303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8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