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海上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界面定量识别及剩余油预测

发布时间:2021-08-06 12:37
  渤海S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层内矛盾日益突出,储层内部结构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日趋复杂。针对三角洲相构型界面无法有效识别的难题,以丰富的密闭取心井资料为基础,创新引入"GR回返率"的概念,通过岩心与电测曲线的标定,建立了复合河口坝内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的定量识别图版,明确了层内构型界面的分布样式,并对其倾角、宽度及延伸范围进行了定量刻画。研究表明,河口坝内具有一定遮挡能力的构型界面主要发育2种样式:即复合坝体内的叠置型水平界面(4级)及单一坝体内的斜交型前积界面(3级)。其中4级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垂向遮挡、顶部富集;3级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主要表现为侧向遮挡、局部富集。针对以上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分别提出了采用水平井的方式进行"水上找油""水下挖油"的调整策略,有效改善了厚层河口坝砂体的层内动用情况,对相似高含水老油田的后期调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海洋地质前沿. 2020,36(04)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海上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界面定量识别及剩余油预测


河口坝复合体构型界面级次划分

界面图,界面,幅度,图版


不同级次构型界面定量识别图版

模式图,模式图,界面,河口


4级构型界面为河口坝复合体内单一河口坝的分界面,其限定的构型单元为单一坝体[17]。由于垂直物源方向加密后井距变为175 m,更有利于开展4级界面的精细表征。因此,选取垂直物源方向剖面(D3—D8井)为对象(图3),通过对该河口坝复合体进行层内解剖,认为两期河口坝相互叠置,单一河口坝之间由短暂间歇期沉积的泥质粉砂岩相隔,主要表现为较稳定的叠置型水平状分布模式,其空间形态受控于河口坝复合体的展布规模,整体延伸较广,宽度为800~2 000 m,长度为800~4 000 m。2.3.2 斜交型前积界面(3级)定量表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及其控油作用——以赵凹油田赵凹区块核桃园组三段Ⅳ31厚油层为例[J]. 李岩.  岩性油气藏. 2017(03)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分析——以彩南油田彩9井区三工河组为例[J]. 徐丽强,李胜利,于兴河,章彤,罗兴旺,姜国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6(05)
[3]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J]. 张友,侯加根,曹彦清,郑兴平,邵冠铭,贾俊山,白晓佳,段冬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05)
[4]海上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水平井挖潜研究——以渤海XX油田为例[J]. 刘宗宾,张汶,马奎前,刘英宪.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5)
[5]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精细解剖——以辽河油田曙2-6-6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J]. 林煜,吴胜和,岳大力,闫军生,李斌,王丽琼.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02)
[6]地下储层构型表征:现状与展望[J]. 吴胜和,翟瑞,李宇鹏.  地学前缘. 2012(02)
[7]利用水平井挖潜底部强水淹的厚油层剩余油[J]. 赵靖康,高红立,邱婷.  断块油气田. 2011(06)
[8]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J]. 温立峰,吴胜和,王延忠,岳大力,李艳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9]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J]. 韩大匡.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05)
[10]绥中36-1油田东二下段沉积演化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J]. 马平华,邵先杰,霍春亮,赵春明,李武广.  特种油气藏. 2010(03)



本文编号:3325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325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9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