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断陷白垩系含砂砾岩储层孔喉特征
发布时间:2021-08-07 20:28
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分析方法,研究方正断陷白垩系致密含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对孔喉特征进行定量表征,探讨不同尺度孔喉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方正断陷白垩系含砂砾岩储层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孔喉半径分布区间为18 nm~10μm,孔喉半径基本小于1.0μm;孔隙半径分布在100~300μm之间,峰值分布在140~160μm之间,喉道半径集中在0.2~0.6μm之间。孔隙半径发育集中,喉道半径和孔喉比非均质性较强,随渗透率增大,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变宽,单峰值喉道半径变大,具有右偏的特征。含砂砾岩储层的大喉道对渗透率的控制作用明显,对孔隙度的影响较小。纳米级孔喉对渗透率贡献率影响较小,为1.07%~30.72%;对孔隙度贡献率影响较大,为47.71%~92.05%。孔喉结构分布特征对研究区致密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20,44(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方正断陷构造纲要与白垩系综合柱状图
白垩系含砂砾岩具有较为复杂的储集空间,根据铸体薄片资料统计显示,包括原生孔隙(质量分数约为21%)、次生孔隙(质量分数约为75%)和微裂缝(质量分数约为4%)3种类型。原生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一般在颗粒支撑的砂质细砾岩中可见,孔隙中常充填胶结物,胶结物边缘形状规则,与孔隙之间界限清晰(见图2(a))。次生孔隙广泛发育,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晶间孔。粒间溶孔主要为杂基和胶结物溶蚀形成的,由于溶蚀程度不同,粒间溶孔的孔隙形态多不规则(见图2(b))。粒内溶孔为长石等不稳定成分溶蚀而形成的,溶蚀作用一般沿长石解理缝方向发生,形成的孔隙保留原晶格形态,并具有一定方向性,当溶蚀作用较强时,长石颗粒呈蜂窝状连通(见图2(c));当溶蚀完全时,形成铸模孔(图见2(d))。晶间孔主要为自生高岭石等结晶较好的黏土矿物集合体之间的孔隙(见图2(e))。微裂缝主要为构造成因,常切穿长石、石英等碎屑颗粒及胶结物(见图2(f))。微裂缝为溶蚀流体提供路径,既可以扩大溶蚀影响范围,又可以连通孤立的孔隙,对储层整体物性有改善作用。2.3 物性特征
由白垩系致密含砂砾岩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可知,不同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样品的孔喉半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当孔隙度和渗透性降低时,孔喉半径的分布范围较窄,峰值孔喉半径较小,一般渗透率小于0.100×10-3 μm2,多个峰并存,分布曲线波动性强;当孔隙度和渗透率升高时,孔喉半径的分布范围变宽,峰值孔喉半径变大,一般渗透率大于0.100×10-3 μm2,只有1个主峰。因此,随渗透率增加,含砂砾岩储层的孔喉半径分布的主峰右移(见图4(a)),尾峰波动变弱,表明含砂砾岩储层物性好,孔喉半径较大,物性差的储层孔喉半径较小。随孔喉半径增加,储层的非均质性逐渐变弱,孔喉类型趋于均一化。采用高压压汞法测试的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18 nm~10 μm之间,含砂砾岩储层孔喉半径基本小于1.0 μm,渗透率主要由小孔喉贡献(见图4(b))。图4 高压压汞分析不同物性含砂砾岩储层孔喉半径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浊积扇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演化[J]. 邢恩浩,田景春,林小兵,肖玮绮,陈威振,邢浩婷.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9(04)
[2]基于高压压汞技术和分形理论的致密砂岩储层分级评价标准[J]. 程泽虎,李文浩,薛海涛,卢双舫,谭昭昭.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9(01)
[3]运用高压压汞及扫描电镜多尺度表征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级孔喉特征——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义176区块沙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J]. 严强,张云峰,付航,姜美玲,王军,隋淑玲,付晗,郝芮,郭明翰. 石油实验地质. 2018(02)
[4]陆相湖盆致密砂岩油气储层储集性能表征与成储机制——以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为例[J]. 操应长,葸克来,刘可禹,朱如凯,远光辉,张响响,宋明水. 石油学报. 2018(03)
[5]致密砂岩孔喉大小表征及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例[J]. 吴浩,张春林,纪友亮,刘锐娥,曹尚,陈胜,张云钊,王晔,杜威,刘刚. 石油学报. 2017(08)
[6]中国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需注意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J]. 朱如凯,吴松涛,苏玲,崔景伟,毛治国,张响响. 石油学报. 2016(11)
[7]压汞—恒速压汞在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7储层为例[J]. 喻建,马捷,路俊刚,曹琰,冯胜斌,李卫成. 石油实验地质. 2015(06)
[8]走滑断裂端部破碎带发育特征及控藏作用——以方正断陷大罗密地区走滑断裂系为例[J]. 平贵东,刘云燕,高煜婷,方晓,吕延防,付广,袁红旗.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6(03)
[9]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与理论技术进展[J]. 邹才能,杨智,朱如凯,张国生,侯连华,吴松涛,陶士振,袁选俊,董大忠,王玉满,王岚,黄金亮,王淑芳. 地质学报. 2015(06)
[10]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扇控大面积岩性油藏勘探实践[J]. 匡立春,唐勇,雷德文,吴涛,瞿建华. 中国石油勘探. 2014(06)
本文编号:3328489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20,44(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方正断陷构造纲要与白垩系综合柱状图
白垩系含砂砾岩具有较为复杂的储集空间,根据铸体薄片资料统计显示,包括原生孔隙(质量分数约为21%)、次生孔隙(质量分数约为75%)和微裂缝(质量分数约为4%)3种类型。原生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一般在颗粒支撑的砂质细砾岩中可见,孔隙中常充填胶结物,胶结物边缘形状规则,与孔隙之间界限清晰(见图2(a))。次生孔隙广泛发育,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晶间孔。粒间溶孔主要为杂基和胶结物溶蚀形成的,由于溶蚀程度不同,粒间溶孔的孔隙形态多不规则(见图2(b))。粒内溶孔为长石等不稳定成分溶蚀而形成的,溶蚀作用一般沿长石解理缝方向发生,形成的孔隙保留原晶格形态,并具有一定方向性,当溶蚀作用较强时,长石颗粒呈蜂窝状连通(见图2(c));当溶蚀完全时,形成铸模孔(图见2(d))。晶间孔主要为自生高岭石等结晶较好的黏土矿物集合体之间的孔隙(见图2(e))。微裂缝主要为构造成因,常切穿长石、石英等碎屑颗粒及胶结物(见图2(f))。微裂缝为溶蚀流体提供路径,既可以扩大溶蚀影响范围,又可以连通孤立的孔隙,对储层整体物性有改善作用。2.3 物性特征
由白垩系致密含砂砾岩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可知,不同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样品的孔喉半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当孔隙度和渗透性降低时,孔喉半径的分布范围较窄,峰值孔喉半径较小,一般渗透率小于0.100×10-3 μm2,多个峰并存,分布曲线波动性强;当孔隙度和渗透率升高时,孔喉半径的分布范围变宽,峰值孔喉半径变大,一般渗透率大于0.100×10-3 μm2,只有1个主峰。因此,随渗透率增加,含砂砾岩储层的孔喉半径分布的主峰右移(见图4(a)),尾峰波动变弱,表明含砂砾岩储层物性好,孔喉半径较大,物性差的储层孔喉半径较小。随孔喉半径增加,储层的非均质性逐渐变弱,孔喉类型趋于均一化。采用高压压汞法测试的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18 nm~10 μm之间,含砂砾岩储层孔喉半径基本小于1.0 μm,渗透率主要由小孔喉贡献(见图4(b))。图4 高压压汞分析不同物性含砂砾岩储层孔喉半径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浊积扇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演化[J]. 邢恩浩,田景春,林小兵,肖玮绮,陈威振,邢浩婷.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9(04)
[2]基于高压压汞技术和分形理论的致密砂岩储层分级评价标准[J]. 程泽虎,李文浩,薛海涛,卢双舫,谭昭昭.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9(01)
[3]运用高压压汞及扫描电镜多尺度表征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级孔喉特征——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义176区块沙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J]. 严强,张云峰,付航,姜美玲,王军,隋淑玲,付晗,郝芮,郭明翰. 石油实验地质. 2018(02)
[4]陆相湖盆致密砂岩油气储层储集性能表征与成储机制——以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为例[J]. 操应长,葸克来,刘可禹,朱如凯,远光辉,张响响,宋明水. 石油学报. 2018(03)
[5]致密砂岩孔喉大小表征及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例[J]. 吴浩,张春林,纪友亮,刘锐娥,曹尚,陈胜,张云钊,王晔,杜威,刘刚. 石油学报. 2017(08)
[6]中国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需注意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J]. 朱如凯,吴松涛,苏玲,崔景伟,毛治国,张响响. 石油学报. 2016(11)
[7]压汞—恒速压汞在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7储层为例[J]. 喻建,马捷,路俊刚,曹琰,冯胜斌,李卫成. 石油实验地质. 2015(06)
[8]走滑断裂端部破碎带发育特征及控藏作用——以方正断陷大罗密地区走滑断裂系为例[J]. 平贵东,刘云燕,高煜婷,方晓,吕延防,付广,袁红旗.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6(03)
[9]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与理论技术进展[J]. 邹才能,杨智,朱如凯,张国生,侯连华,吴松涛,陶士振,袁选俊,董大忠,王玉满,王岚,黄金亮,王淑芳. 地质学报. 2015(06)
[10]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扇控大面积岩性油藏勘探实践[J]. 匡立春,唐勇,雷德文,吴涛,瞿建华. 中国石油勘探. 2014(06)
本文编号:3328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32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