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采油功能性激活剂激活特性及驱油性能
发布时间:2021-08-23 11:37
为了解决常规激活剂在油藏深部的激活作用较弱的问题,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了以长碳链高分子多糖为碳源的长效功能性激活剂,本文研究了该功能性激活剂的好氧激活、厌氧激活特性及该功能激活剂的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功能性激活剂激活后菌数达到5×108个/mL以上,延长激活时间超过60 d,好氧激活微生物后乳化指数高达95%,厌氧激活微生物后产气压力达到0.058 MPa。经功能性激活剂激活后微生物代谢产物对原油的乳化分散及产气效果明显提高,功能性激活剂驱替岩心后在空白基础上提高驱替效率14.1%,比常规激活剂的提高4.5%,且岩心内剩余油明显向岩心出口端运移。功能性激活剂能够有效激活好氧及厌氧微生物生长代谢产生驱油作用,具有广阔的现场应用前景。图6表3参19
【文章来源】:油田化学. 2020,37(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功能性激活剂驱替过程中含水率、采出程度和压力的变化
岩心驱替结束以后,为明确岩心内部不同部位微生物作用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对岩心内不同部位的剩余油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6。结果表明,空白岩心驱替后,从岩心入口到岩心出口剩余油整体变化规律不明显,岩心出口剩余油浓度比入口和中部的略高。用功能性激活剂驱替后的岩心从入口到出口剩余油浓度逐渐升高,且入口浓度远低于出口浓度,这进一步证明了微生物作用后岩心内原油被驱动,逐步向出口运移的规律。用常规激活剂驱替后的岩心从入口到出口变化趋势与功能性激活剂激活驱替规律类似,但是剩余油浓度比功能性激活剂驱替后的高,这说明功能性激活剂激活驱替后驱替效果优于常规激活剂激活驱替效果。3 结论
BX53型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7890A型气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Vortex Genius 3型旋涡混合仪,德国艾卡公司。实验所用的物模装置如图1所示。1.2 功能性激活剂激活实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外源微生物复合吞吐技术在常规稠油低效井中的研究与应用[J]. 宋永亭,李彩风,曹嫣镔,孙刚正,吴晓玲. 石油钻采工艺. 2018(03)
[2]胜利油田辛68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J]. 刘涛,赵凤敏,林军章,巴燕,曹嫣镔.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8(02)
[3]不同长效激活剂组分对沾3区块内源功能微生物激活研究[J]. 孙刚正,宋欣,吴晓玲,汪卫东,李希明,王增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4]激活剂用量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胡婧,刘涛. 生物加工过程. 2016(03)
[5]胜利油田沾3区块油藏中Geobacillus菌的激活研究[J]. 李彩风,李阳,吴昕宇,曹嫣镔,汪卫东,包木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6]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页岩气微观流动模拟[J]. 姚军,赵建林,张敏,张磊,杨永飞,孙致学,孙海. 石油学报. 2015(10)
[7]微生物与弱凝胶复合驱油配伍性[J]. 齐义彬,曹美娜,黄立信,崔庆锋,俞理,吴永锋. 石油学报. 2015(04)
[8]聚合物驱后油藏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J]. 乐建君,刘芳,张继元,柏璐璐,王蕊,刘晓波,侯兆伟,伍晓林. 石油学报. 2014(01)
[9]中一区Ng3区块微生物驱油物模实验研究[J]. 刘涛,宋智勇,曹功泽,徐登霆,谭晓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3(02)
[10]微生物驱油过程中模拟地层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J]. 刘涛,宋智勇,曹功泽,孙刚正. 油田化学. 2013(01)
本文编号:3357791
【文章来源】:油田化学. 2020,37(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功能性激活剂驱替过程中含水率、采出程度和压力的变化
岩心驱替结束以后,为明确岩心内部不同部位微生物作用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对岩心内不同部位的剩余油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6。结果表明,空白岩心驱替后,从岩心入口到岩心出口剩余油整体变化规律不明显,岩心出口剩余油浓度比入口和中部的略高。用功能性激活剂驱替后的岩心从入口到出口剩余油浓度逐渐升高,且入口浓度远低于出口浓度,这进一步证明了微生物作用后岩心内原油被驱动,逐步向出口运移的规律。用常规激活剂驱替后的岩心从入口到出口变化趋势与功能性激活剂激活驱替规律类似,但是剩余油浓度比功能性激活剂驱替后的高,这说明功能性激活剂激活驱替后驱替效果优于常规激活剂激活驱替效果。3 结论
BX53型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7890A型气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Vortex Genius 3型旋涡混合仪,德国艾卡公司。实验所用的物模装置如图1所示。1.2 功能性激活剂激活实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外源微生物复合吞吐技术在常规稠油低效井中的研究与应用[J]. 宋永亭,李彩风,曹嫣镔,孙刚正,吴晓玲. 石油钻采工艺. 2018(03)
[2]胜利油田辛68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J]. 刘涛,赵凤敏,林军章,巴燕,曹嫣镔.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8(02)
[3]不同长效激活剂组分对沾3区块内源功能微生物激活研究[J]. 孙刚正,宋欣,吴晓玲,汪卫东,李希明,王增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4]激活剂用量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胡婧,刘涛. 生物加工过程. 2016(03)
[5]胜利油田沾3区块油藏中Geobacillus菌的激活研究[J]. 李彩风,李阳,吴昕宇,曹嫣镔,汪卫东,包木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6]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页岩气微观流动模拟[J]. 姚军,赵建林,张敏,张磊,杨永飞,孙致学,孙海. 石油学报. 2015(10)
[7]微生物与弱凝胶复合驱油配伍性[J]. 齐义彬,曹美娜,黄立信,崔庆锋,俞理,吴永锋. 石油学报. 2015(04)
[8]聚合物驱后油藏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J]. 乐建君,刘芳,张继元,柏璐璐,王蕊,刘晓波,侯兆伟,伍晓林. 石油学报. 2014(01)
[9]中一区Ng3区块微生物驱油物模实验研究[J]. 刘涛,宋智勇,曹功泽,徐登霆,谭晓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3(02)
[10]微生物驱油过程中模拟地层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J]. 刘涛,宋智勇,曹功泽,孙刚正. 油田化学. 2013(01)
本文编号:3357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35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