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中国石化页岩气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布时间:2021-08-28 16:31
  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丰富,但与北美相比具有地质年代老、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构造和地表条件复杂的特点,很难实现商业开发。自2006年以来,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经历了调研及选区评价、勘探突破和勘探开发快速发展3个阶段。2012年,海相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高效建成中国首个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并实现威荣深层页岩气商业开发及其他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页岩气探明储量、产量快速规模增长。经过十余年的科技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中国石化创新引领了页岩气藏精细描述及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发展了立体开发调整技术,形成了山地条件下优快钻井与长水平井分段压裂及气田绿色开发配套技术。中国石化未来将持续加强地质评价与探索,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技术装备升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助推油气行业降本增效,加强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管理,提升页岩气开发效益,从而实现中国石化页岩气探明储量、产量稳步增长。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勘探. 2020,25(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中国石化页岩气发展现状与趋势


涪陵气田开发历程图

柱状图,五峰,页岩,柱状图


针对国内页岩气的地质特点,突破北美页岩气甜点预测方法的局限,形成了基于地震反演技术为主的页岩气“甜点区”预测技术。通过测井解释与岩石物理分析,发现密度与TOC、孔隙度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利用全方位道集优化与射线弹性波阻抗反演获得稳定的密度和高精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反演数据,形成了叠前密度反演有机碳含量和孔隙度新的预测技术。在岩相约束下,引入剪切模量和拉梅系数,构建了脆性指数直接反演预测模型。基于压力平衡理论,同时考虑地表高程计算上覆地层压力,利用叠前弹性反演的速度和密度数据体,建立孔隙压力高精度三维预测方法。基于页岩气保存—逸散模式,探索发现经典Fillippone模型预测压力系数的偏差与顶板高角度裂缝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建立新的预测模型,构建了含气量与有机碳含量、压力系数关系模型[9]。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页岩气层厚度、TOC、孔隙度、脆性、含气量与密度、纵波阻抗、杨氏模量、泊松比等敏感弹性参数的表征关系,实现了各评价参数的高精度预测。地震反演“甜点”预测技术在涪陵页岩气田应用效果较好,预测结果与实钻吻合率达到90%以上,有效指导了水平井的部署以及水平井轨迹的设计与优化。2.1.4 页岩气“地质—工程—开发”综合评价技术

示意图,示意图,技术,气田


立体开发调整技术在涪陵气田的成功实践为探索如何高效动用页岩储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而随着页岩气开发的不断深入,其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立体开发调整技术的重点是地质、工程和开发在工作程序上变前后接力为互相渗透,在开发过程中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实现滚动开发,逐步完善[16-17];而进一步发展和融合多学科、多专业领域技术,实现一体化研究、一体化作业和全过程管理及时互动,灵活调整、持续优化提升工程实施效果,进而实现全气田的统筹规划和高效部署则是立体开发调整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2.3 山地条件下优快钻井与长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成藏条件及高效勘探开发关键技术[J]. 王志刚.  石油学报. 2019(03)
[2]涪陵江东区块三维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以焦页91平台为例[J]. 窦玉玲,唐志军,徐云龙,席镜阳.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02)
[3]页岩气滚动开发模式中气井开发进度的探究[J]. 李洪鹏.  化工管理. 2018(30)
[4]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建模及数值模拟:现状、挑战和机遇[J]. 鲜成钢.  石油科技论坛. 2018(05)
[5]大型丛式水平井工程与山区页岩气高效开发模式[J]. 高德利.  天然气工业. 2018(08)
[6]涪陵页岩气田钻井工程技术进展与发展建议[J]. 潘军,刘卫东,张金成.  石油钻探技术. 2018(04)
[7]涪陵平桥与江东区块页岩气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J]. 杨海平.  石油钻探技术. 2018(03)
[8]川东南地区深层页岩气钻井关键技术[J]. 臧艳彬.  石油钻探技术. 2018(03)
[9]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认识与实践[J]. 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4)
[10]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在威远页岩气高效开发中的实践与展望[J]. 刘乃震,王国勇,熊小林.  中国石油勘探. 2018(02)



本文编号:3368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368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1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