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油田石油磺酸盐组分分离及性能评价
发布时间:2021-10-05 08:26
为了分析评价新疆油田石油磺酸盐样品中具有较优界面活性和乳化性能组分的结构特征,采用液相色谱分离方法,通过内径21 mm、长250 mm的疏水型反相色谱柱对石油磺酸盐进行精细组分切割,并对各组分的结构、界面活性和乳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用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可将石油磺酸盐样品进行有效切割,获得14种结构与组成差异较大的组分。从中筛选出1种具有最优界面活性和乳化性能的组分;该最优组分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32.5(不含Na+),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为390数470,并集中在405数445之间。最优活性组分在石油磺酸盐样品中的含量为20.34%。通过严格筛选和控制反应原料油和生产工艺,可提升石油磺酸盐样品的性能。图4表1参16
【文章来源】:油田化学. 2020,37(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石油磺酸盐溶液各组分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
石油磺酸盐溶液界面活性最优组分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
石油磺酸盐和组分10的质谱分析结果见图3。相对于原石油磺酸盐,组分10的结构组成要简单的多。组分10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为390~470(相对分子质量800~900对应2M-1分子离子峰,忽略不计),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32.5(不含Na+);其中含量较高组分的分子量分布范围为405数445,分布范围非常窄。与其他组分的质谱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确定,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共同决定了样品的界面活性和乳化性能。对于本文实验所用的石油磺酸盐,当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55.5(含Na+),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在428~468之间时,样品性能最优。组分10是最优活性组分,计算得到石油磺酸盐中组分10的含量为20.34%,该组分含量较低。如果对反应原料油和生产工艺进行严格筛选和控制,该石油磺酸盐样品的性能将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ASP三元复合驱用石油磺酸盐的组成分析及界面活性研究[J]. 刘可成,林莉莉,翟怀建,王雨,郑晓宇. 油田化学. 2017(04)
[2]烷基苯磺酸盐纯化工艺研究[J]. 王帅,郭兰磊,祝仰文,潘斌林,王红艳,郭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04)
[3]新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油水界面Zeta电位的影响因素[J]. 侯军伟,廖元淇,孙腾,焦秋菊,聂小斌,韩增玖. 石油化工. 2016(03)
[4]长庆自主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研发[J]. 李文宏,范伟,孙华岭,王立成,张永强,杜朝锋. 油田化学. 2015(04)
[5]石油磺酸盐驱油体系微乳液的形成及增溶特性研究[J]. 赵觅,吴迪,王鉴.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28)
[6]石油磺酸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的相互增效作用[J]. 陈泽华,赵修太,王增宝,马汉卿,陈文雪. 石油化工. 2015(09)
[7]石油磺酸盐合成技术进展[J]. 翟洪志,冷晓力,卫建国,李暖.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4(09)
[8]石油磺酸盐结构与界面活性关系研究[J]. 齐艳丽,刘斌,王志伟,董海军,祝丽丽,郭勇,王帅.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14(01)
[9]三氧化硫制备石油磺酸盐工艺及组成分析方法综述[J]. 周绿山,明大增,李志祥,李沪萍,苏毅. 化工科技. 2013(02)
[10]未磺化油气相色谱法评价石油磺酸盐的界面活性[J]. 李振泉,曹绪龙,宋新旺,张继超,祝仰文,蒋生祥,王帅. 油田化学. 2012(03)
本文编号:3419360
【文章来源】:油田化学. 2020,37(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石油磺酸盐溶液各组分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
石油磺酸盐溶液界面活性最优组分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
石油磺酸盐和组分10的质谱分析结果见图3。相对于原石油磺酸盐,组分10的结构组成要简单的多。组分10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为390~470(相对分子质量800~900对应2M-1分子离子峰,忽略不计),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32.5(不含Na+);其中含量较高组分的分子量分布范围为405数445,分布范围非常窄。与其他组分的质谱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确定,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共同决定了样品的界面活性和乳化性能。对于本文实验所用的石油磺酸盐,当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55.5(含Na+),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在428~468之间时,样品性能最优。组分10是最优活性组分,计算得到石油磺酸盐中组分10的含量为20.34%,该组分含量较低。如果对反应原料油和生产工艺进行严格筛选和控制,该石油磺酸盐样品的性能将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ASP三元复合驱用石油磺酸盐的组成分析及界面活性研究[J]. 刘可成,林莉莉,翟怀建,王雨,郑晓宇. 油田化学. 2017(04)
[2]烷基苯磺酸盐纯化工艺研究[J]. 王帅,郭兰磊,祝仰文,潘斌林,王红艳,郭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04)
[3]新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油水界面Zeta电位的影响因素[J]. 侯军伟,廖元淇,孙腾,焦秋菊,聂小斌,韩增玖. 石油化工. 2016(03)
[4]长庆自主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研发[J]. 李文宏,范伟,孙华岭,王立成,张永强,杜朝锋. 油田化学. 2015(04)
[5]石油磺酸盐驱油体系微乳液的形成及增溶特性研究[J]. 赵觅,吴迪,王鉴.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28)
[6]石油磺酸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的相互增效作用[J]. 陈泽华,赵修太,王增宝,马汉卿,陈文雪. 石油化工. 2015(09)
[7]石油磺酸盐合成技术进展[J]. 翟洪志,冷晓力,卫建国,李暖.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4(09)
[8]石油磺酸盐结构与界面活性关系研究[J]. 齐艳丽,刘斌,王志伟,董海军,祝丽丽,郭勇,王帅.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14(01)
[9]三氧化硫制备石油磺酸盐工艺及组成分析方法综述[J]. 周绿山,明大增,李志祥,李沪萍,苏毅. 化工科技. 2013(02)
[10]未磺化油气相色谱法评价石油磺酸盐的界面活性[J]. 李振泉,曹绪龙,宋新旺,张继超,祝仰文,蒋生祥,王帅. 油田化学. 2012(03)
本文编号:3419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419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