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二段烃源岩评价

发布时间:2017-05-04 17:12

  本文关键词: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二段烃源岩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伊通盆地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与吉林市之间,属于新生代断陷盆地,整体沿北东向45°~55°呈狭长展布。盆地南面以辽河断裂为界,北面以第二松花江断裂为界,在构造上属于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佳伊地堑的南段,南北长约160km,东西宽12~20km,面积约2200km2。根据基底性质和盖层的区域地质特征,伊通盆地可分为莫里青断陷、伊丹隆起、鹿乡断陷和岔路河断陷四个二级构造单元。伊通盆地充填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层,地表被第四系沉积物大面积覆盖,新近系、白垩系以及侏罗系的露头则零星分布在盆地的边缘。盆地的内部主要充填了古近系地层,古近系主要发育双阳组、奢岭组、永吉组、万昌组和齐家组。本次选择了暗色泥岩较发育的莫里青断陷的双阳组开展研究,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录井、测井、地震资料分析,并结合岩矿鉴定和粒度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在研究区双阳组认别出3种主要相类型:扇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湖泊水下扇相,并进一步划分成6种沉积亚相、14种沉积微相。本研究区扇三角洲相在双阳组的各个时期度很发育,主要分布在莫里青断陷西北缘和东北缘;湖泊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和深湖亚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断陷盆地的中部,有时也发育在盆地边缘。本研究区发现的湖泊水下重力流沉积,即湖泊水下扇沉积体系在双阳组占有主导地位。这一发现被吉林油田用于勘探工作之中,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莫里青断陷构造复杂,在前人钻井分层数据的基础上,根据钻井资料、录井资料等大量数据,莫里青断陷双阳组Ⅰ砂组、Ⅱ砂组、Ⅲ砂组、Ⅳ砂组和V砂组对比分析表明,单井泥岩平均厚度最大的是双二段Ⅱ砂组,其单井泥岩厚度最大值175.00m,单井泥岩厚度最小值9.50m。双二段泥岩总厚度平均值为346.51m,最大值可达到695.45m。双二段泥岩等厚图显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井Y22、井Y32和井Y43附近,形成了3个沉积中心。通过莫里青断陷双阳组二段泥岩特征研究,分析泥岩成烃条件,来进一步分析烃源岩,为认识研究区油气来源提供理论依据。本次主要从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三个方面对双阳组烃源岩特征展开了评价。双阳组二段有机碳分布范围为0.13%~6.66%,80%以上的烃源岩有机碳样品含量大于1.0%,平均值为1.43%。氯仿沥青“A”含量在0.12%以上占了40%,生烃潜量(S1+S2)值介于0.01~0.57之间,根据中石油陆相烃源岩有机质风度划分标准,得出莫里青断陷双阳组烃源岩等级为好烃源岩。为了更好地展示出研究区的有效烃源岩分布特征,在莫里青断陷大量泥岩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莫里青断陷双阳组二段烃源岩的分布规律。莫里青断陷双二段主要发育低熟-好烃源岩和成熟-好烃源岩,成熟-中等烃源岩和低熟-中等烃源岩发育次之。其中,低熟-好烃源岩在全区都较发育,且分布稳定;成熟-好烃源岩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且分布较稳定。
【关键词】:莫里青断陷 双阳组二段 沉积相 泥岩 烃源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5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10-11
  • 1.2 国内研究现状与主要研究内容11-12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2-13
  • 1.4 完成工作量13
  •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13-15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5-20
  • 2.1 研究区范围15-16
  • 2.2 区域构造特征16-17
  • 2.3 区域地层特征17-20
  • 第3章 沉积相研究20-35
  • 3.1 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20-26
  • 3.1.1 扇三角洲沉积相20-23
  • 3.1.2 湖泊沉积相23-24
  • 3.1.3 湖泊水下扇沉积相24-26
  • 3.2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26-34
  • 3.3 沉积相演化规律34-35
  • 第4章 泥岩分布规律研究35-43
  • 4.1 单井泥岩展布特征35-37
  • 4.2 泥岩分布规律研究37-43
  • 4.2.1 泥岩垂向分布特征37-38
  • 4.2.2 各砂组泥岩平面分布特征38-43
  • 第5章 烃源岩特征及评价43-53
  • 5.1 烃源岩特征43-51
  • 5.1.1 有机质丰度特征43-46
  • 5.1.2 有机质类型特征46-47
  • 5.1.3 有机质成熟度特征47-51
  • 5.2 烃源岩评价51-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9
  • 作者简介59-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家年;康乐;;伊通盆地生烃动力学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26期

2 康乐;;伊通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年S1期

3 姜丽;孙广文;孙博伦;;莫里青断陷油水层综合解释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录井工程;2015年02期

4 林小云;宋阳林;赵清平;王蒙;周新硕;陈哲;;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一段油气成藏模式[J];海洋地质前沿;2015年03期

5 李娜;吴欣松;刘旭武;张健;;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古近纪断裂活动对基岩油气成藏的影响[J];断块油气田;2015年02期

6 王蒙;刘建;李君;宋阳林;徐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一段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海洋地质前沿;2015年01期

7 吕昕;姜素华;孟宁宁;袁勇;于涛;;伊通盆地莫里青油田双二段隔夹层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32期

8 刘建;聂婉;刘媛媛;宋阳林;王蒙;;莫里青断陷双阳组一段沉积体系分析[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4年03期

9 蔡长娥;刘震;邓守伟;贺君玲;宋立斌;张胜斌;徐少华;;伊通盆地西北缘深层储层动态评价[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10 赵磊;胡源;刘双双;张琪;孙治华;;莫里青油田双一段沉积相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平昌;松辽盆地东南部上白垩统含油页岩系有机质富集环境动力学[D];吉林大学;2013年

2 苗洪波;伊通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曹强;伊通盆地成藏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李本才;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及非构造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芳鹏;宁南地区石炭纪地层沉积特征及油气远景初步评价[D];西北大学;2014年

2 曹晓萌;渝东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刘媛媛;莫里青双一段储层精细解释[D];长江大学;2014年

4 邓艳;压裂参数优化在莫里青油田的应用与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5 聂婉;莫里青双一段沉积相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6 杜怀旭;莫里青油田油藏精细描述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7 仇谢;莫里青油田层序地层学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8 康海平;莫里青断陷双阳组二段近岸水下扇小层精细划分对比与沉积微相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李景哲;伊通盆地莫里青油藏双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韩娜;南堡油田东一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二段烃源岩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45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c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