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页岩油储层现今地应力场与裂缝有效性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5 09:31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非常规油气产区,其内延长组长7储层页岩油富集,勘探开发潜力巨大.查明延长组长7储层现今地应力特征,并分析在其作用下的天然裂缝有效性,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极为必要.本文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分析延长组长7页岩油储层现今地应力状态及其影响下的裂缝有效性,认为延长组长7页岩油储层现今地应力场以正断机制为主,其内天然裂缝的有效性受地应力影响显著,裂缝开启压力与埋藏深度、裂缝产状以及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长7页岩油储层现今地应力方向呈现ENE-WSW—NE-SW的优势方位;现今地应力大小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垂向主应力(Sv)、水平最大(SHmax)和最小主应力(Shmin)之间遵循Sv>SHmax>Shmin的规律.在现今地应力状态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油储层内的天然裂缝均为无效裂缝,随着流体注入,与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较小、倾角较大的天然裂缝率先成为有效裂缝...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0,49(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页岩油储层现今地应力场与裂缝有效性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例


鄂尔多斯盆地现今构造格架

暗色泥岩,页岩,油层,延长组


延长组长7油层组烃源岩有机母质类型为腐泥型-混合型,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7%~1.2%,达到热成熟和生排烃阶段.据沉积构造、岩石组成和有机碳含量差异,可将长7油层组烃源岩分为黑色页岩和暗色泥岩两种类型(图2),黑色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和I型,TOC介于8%~16%,平均为13.81%,平均沉积厚度16 m,展布面积4.3×104 km3,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和Ⅱ2型,TOC介于2%~6%,平均为3.75%,平均沉积厚度17 m,展布面积6.2×104 km3[20-21].延长组长7油层组黑色页岩和暗色泥岩在平面上均呈大面积、广覆式分布的特征,且具互补性,即黑色页岩发育区,暗色泥岩厚度较薄或不发育,反之亦然(图2).长7页岩油主要富集于定边—安塞—延安—黄陵—长武—平凉—环县所围限区域内.在纵向上,黑色页岩主要分布在长73亚油层组内,而暗色泥岩在长7的3个亚油层组均发育,但不同地区的发育规模存在差异性[20].

地应力,机制,延长组,页岩


地应力机制类型(据文献[11-12, 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现今地应力场预测及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克深10气藏为例[J]. 徐珂,田军,杨海军,张辉,王志民,袁芳,王海应.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0(04)
[2]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J]. 杨智,侯连华,林森虎,罗霞,张丽君,吴松涛,崔景伟.  中国石油勘探. 2018(04)
[3]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实践与认识[J]. 孙焕泉.  中国石油勘探. 2017(04)
[4]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探前景与对策建议[J]. 周志,阎玉萍,任收麦,乔德武,郭天旭,王浩.  中国矿业. 2017(03)
[5]低渗透砂岩油藏天然裂缝开启压力及影响因素[J]. 朱圣举,赵向原,张皎生,王靖华,张阳禹,刘萍,焦军,曾联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6]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勘探潜力[J]. 杨华,牛小兵,徐黎明,冯胜斌,尤源,梁晓伟,王芳,张丹丹.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4)
[7]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规模富集可开发主控因素[J]. 付金华,喻建,徐黎明,牛小兵,冯胜斌,王秀娟,尤源,李涛.  中国石油勘探. 2015(05)
[8]致密油与页岩油内涵、特征、潜力及挑战[J]. 邹才能,朱如凯,白斌,杨智,侯连华,查明,付金华,邵雨,刘可禹,曹宏,袁选俊,陶士振,唐晓明,王岚,李婷婷.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01)
[9]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3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J]. 鞠玮,侯贵廷,冯胜斌,赵文韬,张居增,尤源,詹彦,于璇.  地学前缘. 2014(06)
[10]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地应力——以泾河油田延长组储层为例[J]. 王越,姚昌宇,高志军,李嘉瑞,朱新春.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4(01)

硕士论文
[1]基于测井信息的射孔参数优化设计[D]. 高奎.西南石油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57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457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9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