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涡流加热式管道缺陷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涡流加热式管道缺陷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输送油气介质的埋地管道多为钢结构管道,由于腐蚀、老化或者遭遇破坏等原因会引起介质泄漏事故,因此埋地油气管道在运行过程中,除了需要根据人工经验定期检查,还需要实时在线检查,对管道已泄露或可能发生泄露的危险区域进行及时的定位、补修,确保埋地管道的安全运行。考虑到机器人的灵活性及不受环境制约,采用管道检测机器人携带检测装置进入管道内完成实时在线检测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式,但目前可被机器人携带进入管道、能与机器人配套使用的管道内部缺陷检测技术与装备还非常缺乏。查阅和掌握大量管道无损检测相关文献和资料,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确定了较为适合与管道机器人结合的移动式检测方法。通过ANSYS仿真分析,验证了电涡流加热与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讨论了电流频率、电流密度、提离高度对钢板表面加热效果的影响,为电涡流加热装置的加热参数选择提供依据。设计了电涡流加热装置,为红外热成像技术试验做准备。试验部分介绍了试验时所需的辅助设备,讨论了加载到线圈两端的电流频率、电流密度及线圈与被测试件之间的提离高度对钢板加热效果的影响,设计了试验所需钢板上的缺陷类型、尺寸,分别对每块试件涡流加热并采集其热图像。在图像处理部分,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热图像上缺陷的类型、面积大小、相对位置及深度信息,并在讨论缺陷面积时,提出了图像对准装置及缺陷大小标定方法。随着管道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同时带来的一些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管道无损检测技术也更加具有意义,一方面可以降低由于管道泄漏造成的事故率,另一方面可以延长管道的服役时间,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 ANSYS仿真 电涡流加热装置 图像处理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973;TP391.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12-16
- 1.2.1 漏磁检测技术12
- 1.2.2 超声波检测技术12-13
- 1.2.3 脉冲涡流检测技术13
- 1.2.4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13-14
- 1.2.5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14-15
- 1.2.6 主动加热方法比较15-16
-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提出16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16-17
- 1.5 本章小结17-19
- 第二章 电磁-热耦合有限元分析19-33
- 2.1 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19-20
-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19-20
- 2.1.2 电磁场的边界条件20
- 2.1.3 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20
- 2.2 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20-23
- 2.2.1 感应加热温度场数学模型21-22
- 2.2.2 ANSYS软件中的热分析22-23
- 2.3 电磁-热耦合有限元分析23-27
- 2.3.1 有限元软件简介23
- 2.3.2 ANSYS仿真23-27
- 2.4 仿真结果及分析27-32
- 2.4.1 电流频率对加热效果的影响27-29
- 2.4.2 电流密度对加热效果的影响29-30
- 2.4.3 提离高度对加热效果的影响30-32
- 2.5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电涡流加热装置设计33-47
- 3.1 电磁激励感应加热机理研究33-35
- 3.1.1 电磁感应加热原理33-34
- 3.1.2 集肤效应与透入深度34-35
- 3.2 电磁感应加热中能量的损失35-37
- 3.3 电涡流加热装置的设计37-45
- 3.3.1 电涡流加热装置整体设计37-38
- 3.3.2 谐振参数选择与控制38-39
- 3.3.3 功率转换与驱动电路的设计39-42
- 3.3.4 电源模块的设计42-43
- 3.3.5 控制器与USB通信模块的设计43-44
- 3.3.6 上位机的设计44-45
- 3.3.7 软件控制及实现45
- 3.4 本章小结45-47
- 第四章 红外成像技术试验47-63
- 4.1 基本辐射知识47-49
- 4.1.1 红外光谱47-48
- 4.1.2 黑体辐射48-49
- 4.2 试验辅助设备49-54
- 4.2.1 红外热像仪49-50
- 4.2.2 红外测温仪50-52
- 4.2.3 热图像分析软件52
- 4.2.4 线圈夹持升降架52-53
- 4.2.5 暗箱53-54
- 4.3 试验参数设计54-59
- 4.3.1 电涡流装置电流频率的讨论54-55
- 4.3.2 电涡流装置电流大小的讨论55-56
- 4.3.3 电涡流装置提离高度的讨论56-57
- 4.3.4 缺陷定量尺寸设计57-59
- 4.4 具体试验步骤59-60
- 4.5 本章小结60-63
- 第五章 红外热图像处理63-81
- 5.1 缺陷定量分析63
- 5.2 热图像处理63-67
- 5.2.1 图像增强63-66
- 5.2.2 图像缺陷边缘检测66-67
- 5.2.3 图像分割67
- 5.3 缺陷形状识别67-70
- 5.4 热图像中缺陷面积大小的计算70-73
- 5.5 热图像中缺陷位置的确定73-74
- 5.6 热图像中缺陷深度的计算74-77
- 5.7 试验验证77-80
- 5.8 本章小结80-8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81-85
- 6.1 研究工作总结81-82
- 6.2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82
- 6.3 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82-85
- 致谢85-87
- 参考文献87-91
-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宏鹏 ,刘军;国内第1台低速大功率盘式电涡流测功器研制成功[J];石油矿场机械;2002年01期
2 李树珉;葛纪桃;高睿;王彦锋;王虎;;移动式检测舱电涡流测功器的设计[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12期
3 汪晓凌;杜嘉文;;基于电涡流测厚影响因素[J];轻工科技;2012年12期
4 廖平,耿正;低碳钢TIG焊电涡流传感熔透控制的研究[J];焊接;1997年11期
5 寇炳国;王敏;徐尧武;;DS45电涡流刹车的热负荷试验[J];石油矿场机械;1982年04期
6 毛存俭;;ZSK-1型电涡流制动装置及其应用[J];棉纺织技术;1986年07期
7 梁鸿生,汤晓君;电涡流热轧板厚、板温智能在线测量仪的研制[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0年02期
8 熊良才,杨克冲,赵英俊;基于电涡流法的金属管缝探测装置的研制[J];冶金自动化;1995年02期
9 岳丹,邓昕,王菊;钻井井壁金属预埋件电涡流法探测[J];东北煤炭技术;1999年02期
10 陈才旷;李文庆;;新型电涡流测厚在胶片厚度测量系统中的应用[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青松;张敏;周建民;;基于电涡流阻尼器的圆盘振动控制实验系统设计[A];第9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ROTDYN'2010论文集[C];2010年
2 曲子濂;赵乾;孟永钢;;电涡流法润滑油状态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徐鹏;李文洲;;钢轨表面硬度电涡流连续性无损检测[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志昊;自供电磁流变阻尼器减振系统与永磁式电涡流TMD的研制及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樊阳阳;电涡流加热式管道缺陷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2 文丹;基于虚拟仪器的电涡流测距仪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牛薇;基于电涡流原理的转速传感器的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肖杰;电涡流现象及其在车流量检测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05年
5 廉盟;电涡流位移测量误差与被测面几何形貌的关系模型及补偿[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陈荡;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堵点检测技术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电涡流加热式管道缺陷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47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