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安塞油田P区长6油藏水驱特征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5 17:40
  P区位于安塞油田北部,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难度大,但总体资源量丰富。随着油田开发工作的推进,研究区出现产能递减严重、平面水驱不均、井网适应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明确该区域油藏裂缝分布以及水驱规律,并依据开发现状开展P区开发技术政策研究,这将对制定合理开发调整方案,实现油藏精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油藏非均质性和连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并结合注采井网开展井组注采对应关系研究,将研究区井组划分为弱受效型、方向性受效型及均匀受效型3类。充分利用监测及生产动态资料,提出以“初步识别-综合识别-校正”为核心的超低渗油藏裂缝综合识别方法,并结合综合识别方法落实裂缝共计92条。通过引入有效驱动系数,实现了对注采井压力驱替系统的准确评价。并以水驱状况评价为基础,总结出油藏平面及纵向水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研究区开发现状,运用经验公式法、自然递减法、旋回模型法等多种油藏工程方法系统地评价油藏注采参数,再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法确定研究区最优井底流压介于2.6MPa-2.8MPa之间,最优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110%,最优采油速度介于0.95%-0.99%之间,最优注采比介于1.3-1.6之间,为油...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安塞油田P区长6油藏水驱特征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研究技术路线图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


第二章油藏地质概况5第二章油藏地质概况2.1研究区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东经106°20′~110°30′,北纬35°~40°30′,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又称陕甘宁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储存具有“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的特征,其中安塞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倾斜坡中部的大路沟-坪桥鼻褶带(陕西省安塞县和子长县境内),地表为第四系黄土覆盖,面积约3474.2km2,构造活动十分微弱,地层产状平缓,地层倾角0.5°左右,平均地层坡降6-8m/km。P区地处安塞油田北部,构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大路沟-坪桥鼻隆带上,构造总体平缓,区域内无断层发育。虽然区块总体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难度大,但资源量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2.1.1区域地质特征安塞油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的东北部,构造活动较弱,略微向西倾斜,地层产状比较平缓。该区域形成了一些由岩性差异压实作用引起的微鼻状隆起,主要以自东向西的方向分布,隆起幅度较小且不闭合,最大保持在10m左右。(图2-1)图2-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分图安塞油田的形成原因主要与溶蚀孔隙在成岩作用中的发育以及湖盆-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的油源区分布在盆地的西南部,以湖相沉积或深湖相沉积为主。安塞油田长6油层形成有一套较为理想的生储盖组合,长6油层作为主力

沉积微相图,沉积微相,河道


第二章油藏地质概况7能量进一步增强,有更为丰富的沉积物来源,是三角洲建设的鼎盛时期。本期三角洲前缘砂体遍布全区,且形成了完整的正旋回组合序列。水下分流河道数量明显增多,作用范围大,分布广泛,呈辐射状向南西、正南等方向延伸。分流河道相互交织汇聚成网状,其发育范围较长611-3期更广泛,有较丰富的沉积物来源。其中每个砂体以正韵律自下向上发育,多为块状层理、平行层理。砂体之间以Ca质砂岩隔开,岩性以灰色、棕褐色细砂岩为主。河道侧翼在本期分布范围也较广,主要集中于水下分流河道间。研究区主要以灰色、浅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Ca质粉砂岩为主。(图2-4)(4)长611-1期长611-1期碎屑颗粒供应量减少,仍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为主,两翼分布席状砂,沿着南西方向延伸,区内沉积能量减弱。砂体分布面积小,沉积时间短,地层厚度厚薄不一,约在8m左右。岩性以灰色、棕黄色含油细砂岩为主,底部含钙质。(图2-5)图2-2P区长612沉积微相展布图图2-3P区长611-3沉积微相展布图图2-4P区长611-2沉积微相展布图图2-5P区长611-1沉积微相展布图以P区沉积相为背景,进一步精细刻画研究区沉积微相特征。区内水下分流河道较为发育,纵向上各小层间河道继承性较好,主力层长611-2河道沉积厚度大,其中长611-2-1沉积作用较强,河道中部多发育物性较好的水道砂坝沉积,分布面积广,作用范围大,对该区产能的贡献及影响所占的比重较大。(图2-6~图2-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志丹油田延长组长4+5、长6储层均质性特征研究[J]. 田坤,乔向阳,周进松,李杨勇.  西部探矿工程. 2019(01)
[2]靖安油田长4+5储层单砂体划分方法研究[J]. 史建国,周建堂,张维,邓泾蓉,贺建霞.  石油化工应用. 2018(05)
[3]三角洲外前缘亚相储层井间连通性定量评价——以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南二区东部为例[J]. 薛欣宇,刘宗堡,张云峰,方庆.  石油学报. 2017(11)
[4]低渗透油藏反九点井网超前注水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研究[J]. 王帅,周伟,管琳,王彦利,张芨强,冯燕娴.  石化技术. 2017(10)
[5]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油藏开发及治理分类评价[J]. 付现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7(05)
[6]生产动态资料在白豹油田白209区储层裂缝识别中的应用[J]. 王西强,喇全亮,王博,刘渠洋.  地下水. 2017(01)
[7]姬塬油田黄54水平井区水驱特征分析及高效开发技术政策研究[J]. 乞照,陆雪皎,陈华,李苗,罗仁敏,杨一滨.  石油化工应用. 2016(11)
[8]采液强度法预测高含水油田地层压力[J]. 刘旺东,杨智刚,王志钢.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6(01)
[9]油藏开发合理地层压力确定方法研究[J]. 廖占山,韦燕兰,刘磊,王鹏.  广东化工. 2015(17)
[10]低渗透断块油藏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研究[J]. 刘斌,朱秋秋,李青.  辽宁化工. 2014(10)

硕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元城地区长6油层组构造裂缝识别与建模[D]. 樊靖.西北大学 2017
[2]砂体连通性定量表征及油气运移路径预测[D]. 冯丹.东北石油大学 2016
[3]水驱油藏波及特征研究[D]. 李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
[4]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单砂体精细解剖及剩余油分析[D]. 李达.东北石油大学 2012
[5]超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D]. 张祥吉.中国石油大学 2011
[6]安塞油田高52区长10砂体展布与储层特征研究[D]. 蒋蕾.西安科技大学 2010
[7]安塞油田王窑坪桥地区长6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区预测[D]. 冷丹凤.西安石油大学 2010
[8]对萨尔图油田南—区丙西地区注采关系的探讨[D]. 姚波.浙江大学 2010
[9]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期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D]. 李啸峰.大庆石油学院 2009
[10]下寺湾油田雨岔井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储层研究[D]. 陈芳萍.长安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97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497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a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