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南部缓坡带新近系油气运移模式——以垦利9油田群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24 18:28
渤海南部缓坡带新近系属于远源成藏,运移路径复杂限制了勘探成效。利用垦利9油田群丰富的钻井资料,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地球化学等手段,明确了渤海南部缓坡带明下段油气运移路径及其控藏作用。研究表明,馆陶组顶部富砂段与明下段底部富泥段组合形成横向输导体系;馆陶组输导层顶面圈闭充当明下段油气中转站,圈闭保存能力控制了明下段的油气富集特征;新近系属于未固结-弱固结地层,断裂带基本不发育裂缝,油气垂向运移能力主要受到卷入断裂带中砂岩含量的控制;明下段成藏是油气经历横向输导与垂向运移相互配合的结果。蓬莱A构造明下段钻遇高丰度油藏,证明了该模式的正确性。
【文章来源】:海洋地质前沿. 2020,36(11)CSCD
【文章页数】:8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J]. 周心怀,张新涛,牛成民,刘豪,黄江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2)
[2]渤海海域油气运移“汇聚脊”模式及其对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J]. 薛永安. 石油学报. 2018(09)
[3]渤海东部凸起区与斜坡区油气勘探实践与认识[J]. 吕丁友,张宏国,麻旭刚,官大勇,张参.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5)
[4]输导脊中转能力定量表征及在渤海东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张宏国,徐长贵,官大勇,刘朋波,苏凯,程燕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5]渤东低凸起南段油气横向输导能力的定量评价[J]. 张宏国,官大勇,刘朋波,麻旭刚,苏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6]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斜坡带差异控藏作用及油气富集规律[J]. 薛永安,杨海风,徐长贵. 中国石油勘探. 2016(04)
[7]试论汇油面积对油田规模的控制作用[J]. 邓运华. 中国海上油气. 2014(06)
[8]疏松砂岩油藏出砂机理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J]. 房茂军,曾祥林,梁丹. 特种油气藏. 2012(01)
[9]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J]. 陈伟,吴智平,侯峰,孔菲. 石油学报. 2010(05)
[10]莱州湾地区垦东凸起东斜坡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模式[J]. 武强,王应斌,杨在发,王强. 中国石油勘探. 2010(04)
本文编号:3516529
【文章来源】:海洋地质前沿. 2020,36(11)CSCD
【文章页数】:8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J]. 周心怀,张新涛,牛成民,刘豪,黄江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2)
[2]渤海海域油气运移“汇聚脊”模式及其对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J]. 薛永安. 石油学报. 2018(09)
[3]渤海东部凸起区与斜坡区油气勘探实践与认识[J]. 吕丁友,张宏国,麻旭刚,官大勇,张参.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5)
[4]输导脊中转能力定量表征及在渤海东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张宏国,徐长贵,官大勇,刘朋波,苏凯,程燕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5]渤东低凸起南段油气横向输导能力的定量评价[J]. 张宏国,官大勇,刘朋波,麻旭刚,苏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6]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斜坡带差异控藏作用及油气富集规律[J]. 薛永安,杨海风,徐长贵. 中国石油勘探. 2016(04)
[7]试论汇油面积对油田规模的控制作用[J]. 邓运华. 中国海上油气. 2014(06)
[8]疏松砂岩油藏出砂机理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J]. 房茂军,曾祥林,梁丹. 特种油气藏. 2012(01)
[9]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J]. 陈伟,吴智平,侯峰,孔菲. 石油学报. 2010(05)
[10]莱州湾地区垦东凸起东斜坡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模式[J]. 武强,王应斌,杨在发,王强. 中国石油勘探. 2010(04)
本文编号:3516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51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