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扬子地块古生界页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

发布时间:2021-12-15 20:40
  页岩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页岩气可以吸附或以游离态赋存在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具有自生、自储、自盖的成藏特征。水平钻井技术、水力压裂技术的进步使得页岩气的产量急剧增加,改变了世界能源格局。我国页岩气的储量位居全球前列,在扬子地块广泛分布的古生界富有机质泥页岩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目标。页岩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是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关键问题。虽然上扬子区页岩气已进入商业开采阶段,但仍存在页岩气形成与富集机理不明确,产能评价发展程度低的问题。而下扬子地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广泛的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对页岩气改造和保存的影响仍不清楚。因此,本文以扬子地块的典型古生界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成分、孔隙率、孔隙结构、微裂隙和渗透率的综合研究,以揭示不同构造背景下页岩渗透率变化的机制。本文利用全岩和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有机碳(TOC)测定获得样品的成分。通过密度差异法、低温N2吸附法对样品孔隙的三维结构进行研究,以扫描电镜结合氩离子抛光技术和光学薄片观察对孔隙的二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使用脉冲衰减法和孑孔隙压振荡法获得了样品渗透率随有效围压和孔隙压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区五峰-龙马溪页岩...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扬子地块古生界页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


图2.2研究K寒武系-志留系地层层序图??17??

剖面图,綦江,野外观察,重庆市


我们的野外考察采样点涉及重庆、贵州、四川三个省市,共计14个观察点,主要??页岩层位包括埃迪卡拉系上统陡山沱组(Z2ds),下寒武统牛蹄塘组(eln)、筇竹寺组(e??lq),上奥陶统五峰组(〇3w),下志留统龙马溪组(Sl/),详细观察点见图2.3。本章将重??点对采样剖面进行描述。??':广?:從?人:??图2.3上扬子地区野外观察点分布图??1.重庆市綦江区崇河村剖面??该剖面位于犯8°37’51.7’’,£106°47’11.4’’。剖面全长742111,垂向厚度314.6111,所??涉及地层为奥陶系宝塔组、临湘组、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地层产状稳定,为325°??Z25。。宝塔组灰岩发育有标志性的龟裂纹,且内部化石丰富,尤其以中华震旦角石最为??典型(图2.4a)。五峰组在此处岩性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黑色炭质页岩间夹砂质泥页??岩,垂直厚度0.89?m,上段为灰色灰岩(观音桥段),垂直厚度0.25?m,页岩层理极为??发育,笔石化石含量丰富。此剖面可以清晰观察到观音桥段与龙马溪组界限,其中观音??桥段可观察到识别标志赫南特贝(图2.4b)。龙马溪组此处分为上下两段,其中下段垂??18??

剖面图,龙马溪组,宝塔组,逆冲断层


?30?m??-*4^-灰岩?ItI?泥质灰岩?—.??页岩??图2.5重庆市綦江区崇河村剖面图??2.贵州遵义市正安县城北剖面??该剖面位于N28°33’51.3”,E107°26’9.6’’。剖面可见长度约50m,地层产状稳定为??335°Z?14°,南侧为发育有龟裂纹的宝塔组灰岩,向北依次可见临湘组、五峰组、五峰组??观音桥段和龙马溪组页岩层。局部可见宝塔组的灰岩逆冲至龙马溪组之上,此处宝塔组??的产状为335°Z20°,龙马溪组的产状为345°Z45°?(图2.6,图2.7b)。断层的擦痕和阶??步清晰可见,断层面产状为294l)Z71°,反映局部存在的挤压应力场。此处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岩性以灰黑色粘土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互层。笔石含量很少,由于后期风化严重,??裂隙发育情况难以分辨,此处采集五峰组样品CQ4?(图2.7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涪陵页岩气田发现的启示与思考[J]. 郭彤楼.  地学前缘. 2016(01)
[2]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一)[J]. 邹才能,董大忠,王玉满,李新景,黄金亮,王淑芳,管全中,张晨晨,王红岩,刘洪林,拜文华,梁峰,吝文,赵群,刘德勋,杨智,梁萍萍,孙莎莎,邱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06)
[3]扬子地块古生界泥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J]. 张文,王勤,杨晓松,段庆宝,叶建国,李霞,周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8)
[4]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及下扬子古生界页岩孔隙特征[J]. 李霞,王勤,黄志诚.  地质学刊. 2015(01)
[5]断层岩气体渗透率及Klinkenberg效应[J]. 段庆宝,杨晓松,陈建业.  地震地质. 2014(04)
[6]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J]. 邹才能,杜金虎,徐春春,汪泽成,张宝民,魏国齐,王铜山,姚根顺,邓胜徽,刘静江,周慧,徐安娜,杨智,姜华,谷志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03)
[7]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研究进展[J]. 焦堃,姚素平,吴浩,李苗春,汤中一.  高校地质学报. 2014(01)
[8]下扬子地区下古生界页岩纳米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刘大永,郭慧娟,彭平安,贾望鲁.  煤炭学报. 2013(05)
[9]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孔裂隙及渗透性特征[J]. 汪吉林,刘桂建,王维忠,张善进,袁雷雷.  煤炭学报. 2013(05)
[10]气体吸附等温线法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模型适用性初探[J]. 杨侃,陆现彩,徐金覃,尹宏伟,胡文瑄.  煤炭学报. 2013(05)

博士论文
[1]煤和泥页岩纳米孔隙的成因、演化机制与定量表征[D]. 焦堃.南京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37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537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0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