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山阳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其对东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演化的约束
发布时间:2021-12-19 18:25
晚三叠世后东秦岭造山带进入陆内造山阶段,其陆内演化过程主要表现为显著的隆升冷却和剧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山间断陷盆地。作为东秦岭陆内演化的重要载体,这类盆地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造山带的演化。以东秦岭地区的洛南、山阳山间断陷盆地为对象,通过实测剖面、构造要素测量,分析其沉积充填特征,并厘定其地层构造变形期次,从而为东秦岭地区中—新生代陆内演化提供约束。研究结果显示:(1)晚白垩世,洛南与山阳盆地主控断裂发生总体N—S向拉张兼具左行走滑运动,盆地基底由此开始进入以N—S向拉张断陷为主的活动期。受盆地发生拉张断陷作用的影响,两盆地的物源区岩体在该时期经历了强烈的隆升剥蚀冷却过程,剥蚀下来的碎屑颗粒被就近搬运到相应的盆地中,在盆地内部形成扇三角洲、湖泊及旱地冲积扇等沉积体系,形成了非常典型的山间断陷盆地。(2)从古新世开始到渐新世盆地沉积规模由大变小,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结果和构造变形证据共同表明,控制盆地发展的深大断裂拉张兼走滑作用持续减弱,推测此时的洛南与山阳盆地可能受到其它非东西方向上的挤压作用,抑制了拉张走滑运动。
【文章来源】:现代地质. 2020,34(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洛南、山阳盆地区域地质简图(据文献[11,16-17]绘制)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热史模拟及隆升速率计算揭示洛南、山阳盆地自白垩纪以来共经历了至少2期构造运动:第1期为白垩纪时期(129~65 Ma),物源区岩体经历了强烈的隆升冷却过程。此处的“隆升”指盆地的断陷作用导致其与物源区相对高差的增大。刘岭群在129.6~64.0 Ma期间的剥露速率为0.07~0.17 km/Ma,而陶湾群、宽坪群在104.4~68.0 Ma期间的剥露速率为0.12~0.25 km/Ma,比刘岭群的隆升速度快,反映出洛南盆地当时的断陷作用要强于山阳盆地;第2期为古近纪中晚期,受秦岭造山带隆升的影响,从物源区搬运至盆地内的碎屑颗粒大约从40 Ma开始经历了先快后慢的快速抬升过程。4 构造变形分析
洛南盆地构造应力场恢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秦岭徽成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及其对中生代陆内构造演化的制约[J]. 李玮,董云鹏,郭安林,柳小明,柳益群,查显锋,张快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05)
[2]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在沉积物源区剥露历史分析中的应用[J]. 李振华,陈刚,丁超,杨甫,毛小妮,薛中天,吴奋超,苏海. 地质科技情报. 2012(02)
[3]四川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 李双建,李建明,周雁,沃玉进,汪新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1(02)
[4]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渭北隆起发育时限及其演化[J]. 王建强,刘池洋,闫建萍,赵红格,高飞,刘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5]东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J]. 陆永德. 石油实验地质. 2009(02)
[6]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演化过程[J]. 郭进京,韩文峰.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8(04)
[7]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J]. 刘少峰,张国伟. 地质通报. 2008(12)
[8]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J]. 刘树根,孙玮,李智武,邓宾,刘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03)
[9]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J]. 赵红格,刘池洋,王锋,王建强,李琼,姚亚明.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10]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J]. 刘池洋,赵红格,桂小军,岳乐平,赵俊峰,王建强. 地质学报. 2006(05)
本文编号:3544850
【文章来源】:现代地质. 2020,34(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洛南、山阳盆地区域地质简图(据文献[11,16-17]绘制)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热史模拟及隆升速率计算揭示洛南、山阳盆地自白垩纪以来共经历了至少2期构造运动:第1期为白垩纪时期(129~65 Ma),物源区岩体经历了强烈的隆升冷却过程。此处的“隆升”指盆地的断陷作用导致其与物源区相对高差的增大。刘岭群在129.6~64.0 Ma期间的剥露速率为0.07~0.17 km/Ma,而陶湾群、宽坪群在104.4~68.0 Ma期间的剥露速率为0.12~0.25 km/Ma,比刘岭群的隆升速度快,反映出洛南盆地当时的断陷作用要强于山阳盆地;第2期为古近纪中晚期,受秦岭造山带隆升的影响,从物源区搬运至盆地内的碎屑颗粒大约从40 Ma开始经历了先快后慢的快速抬升过程。4 构造变形分析
洛南盆地构造应力场恢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秦岭徽成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及其对中生代陆内构造演化的制约[J]. 李玮,董云鹏,郭安林,柳小明,柳益群,查显锋,张快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05)
[2]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在沉积物源区剥露历史分析中的应用[J]. 李振华,陈刚,丁超,杨甫,毛小妮,薛中天,吴奋超,苏海. 地质科技情报. 2012(02)
[3]四川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 李双建,李建明,周雁,沃玉进,汪新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1(02)
[4]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渭北隆起发育时限及其演化[J]. 王建强,刘池洋,闫建萍,赵红格,高飞,刘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5]东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J]. 陆永德. 石油实验地质. 2009(02)
[6]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演化过程[J]. 郭进京,韩文峰.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8(04)
[7]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J]. 刘少峰,张国伟. 地质通报. 2008(12)
[8]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J]. 刘树根,孙玮,李智武,邓宾,刘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03)
[9]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J]. 赵红格,刘池洋,王锋,王建强,李琼,姚亚明.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10]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J]. 刘池洋,赵红格,桂小军,岳乐平,赵俊峰,王建强. 地质学报. 2006(05)
本文编号:3544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54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