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力梯度下钻井环空压力预测
发布时间:2022-01-23 05:17
为准确掌握变压力梯度钻井环空温度和压力分布特性,基于井筒流体流动与传热理论,充分考虑分离器位置处流体"变质量"传热传质与循环流体物性参数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建立了变压力梯度下钻井环空温度和压力预测模型,并应用双循环迭代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开展了环空温度和压力分布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钻井,变压力梯度钻井环空温度和压力分布曲线上均存在一个明显拐点,且拐点位置与分离器位置一致;由于具有低导热系数空心球的注入,变压力梯度钻井环空流体温度要低于常规钻井;分离器位置、分离效率、空心球注入体积分数和空心球密度等参数均对变压力梯度钻井环空压力分布有较大影响。
【文章来源】:石油学报. 2020,41(04)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井筒物理模型
为描述分离器部分的流体流动,结合图2进行如下说明。该装置上、下两端的公扣和母扣与上、下钻杆连接。空心球与纯钻井液形成的混合钻井液进入分离器,混合钻井液在导流叶片的作用下发生造漩作用,形成旋转流。由于旋流器椎体段直径不断减小,从而使得混合钻井液的旋转速度不断提高,导致旋流器轴线附近的压力明显低于内壁附近的压力。在压力差、密度差的作用下,密度较小的空心球向轴线附近移动,最终通过溢流管从溢流口进入环空,而密度较大的钻井液则向外、向下运动,最终通过底流口进入下一级钻杆,从而完成空心球的分离任务。2 环空温度和压力数学模型
变压力梯度下钻井流体传热主要可分为以下4种情况(图3)。图3(a)和图3(b)是针对钻杆内流体传热而言的,图3(c)和图3(d)是针对环空流体传热而言的。在一般位置处(没有安装分离器的位置),流体传热为“定质量”传热,对应图3(a)和图3(c);在分离器位置处,流体传热为“变质量”传热,对应图3(b)和图3(d)。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别建立了钻杆内和环空内流体的热传导控制方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井下分离的深水双梯度钻井参数优化[J]. 王江帅,李军,柳贡慧,黄涛,杨宏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4)
[2]深水钻井隔水管增压管线对井筒温度的影响[J]. 骆奎栋,李军,任美鹏,杨宏伟,王江帅,张鑫. 石油机械. 2019(02)
[3]椭圆形井眼环空压力梯度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J]. 王江帅,李军,柳贡慧,赵贺谦,吴雪婷,邹韵.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8(05)
[4]循环钻进过程中井筒温度场新模型[J]. 王江帅,李军,柳贡慧,杨宏伟,王超,宋学锋. 断块油气田. 2018(02)
[5]深水井筒环空圈闭压力单向控制机理[J]. 于晓聪,杨进,阚长宾,胡昌蓬,吴旭东,许发宾,张超,李磊,黄亮. 石油学报. 2018(03)
[6]控压钻井线性节流阀及其控制[J]. 王果,范红康,牛新明,周号博,王国荣,冯启芳. 石油学报. 2017(08)
[7]裂缝性地层钻井液漏失动力学模拟及规律[J]. 王明波,郭亚亮,方明君,张松阳. 石油学报. 2017(05)
[8]珠江口盆地深水区CO2成因、分布规律与风险带预测[J]. 陈红汉,米立军,刘妍鷨,韩晋阳,孔令涛. 石油学报. 2017(02)
[9]南海深水钻井完井主要挑战与对策[J]. 孙宝江,张振楠. 石油钻探技术. 2015(04)
[10]多相流全瞬态温度压力场耦合模型求解及分析[J]. 何淼,柳贡慧,李军,李梦博,查春青,李根. 石油钻探技术. 2015(02)
本文编号:3603677
【文章来源】:石油学报. 2020,41(04)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井筒物理模型
为描述分离器部分的流体流动,结合图2进行如下说明。该装置上、下两端的公扣和母扣与上、下钻杆连接。空心球与纯钻井液形成的混合钻井液进入分离器,混合钻井液在导流叶片的作用下发生造漩作用,形成旋转流。由于旋流器椎体段直径不断减小,从而使得混合钻井液的旋转速度不断提高,导致旋流器轴线附近的压力明显低于内壁附近的压力。在压力差、密度差的作用下,密度较小的空心球向轴线附近移动,最终通过溢流管从溢流口进入环空,而密度较大的钻井液则向外、向下运动,最终通过底流口进入下一级钻杆,从而完成空心球的分离任务。2 环空温度和压力数学模型
变压力梯度下钻井流体传热主要可分为以下4种情况(图3)。图3(a)和图3(b)是针对钻杆内流体传热而言的,图3(c)和图3(d)是针对环空流体传热而言的。在一般位置处(没有安装分离器的位置),流体传热为“定质量”传热,对应图3(a)和图3(c);在分离器位置处,流体传热为“变质量”传热,对应图3(b)和图3(d)。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别建立了钻杆内和环空内流体的热传导控制方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井下分离的深水双梯度钻井参数优化[J]. 王江帅,李军,柳贡慧,黄涛,杨宏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4)
[2]深水钻井隔水管增压管线对井筒温度的影响[J]. 骆奎栋,李军,任美鹏,杨宏伟,王江帅,张鑫. 石油机械. 2019(02)
[3]椭圆形井眼环空压力梯度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J]. 王江帅,李军,柳贡慧,赵贺谦,吴雪婷,邹韵.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8(05)
[4]循环钻进过程中井筒温度场新模型[J]. 王江帅,李军,柳贡慧,杨宏伟,王超,宋学锋. 断块油气田. 2018(02)
[5]深水井筒环空圈闭压力单向控制机理[J]. 于晓聪,杨进,阚长宾,胡昌蓬,吴旭东,许发宾,张超,李磊,黄亮. 石油学报. 2018(03)
[6]控压钻井线性节流阀及其控制[J]. 王果,范红康,牛新明,周号博,王国荣,冯启芳. 石油学报. 2017(08)
[7]裂缝性地层钻井液漏失动力学模拟及规律[J]. 王明波,郭亚亮,方明君,张松阳. 石油学报. 2017(05)
[8]珠江口盆地深水区CO2成因、分布规律与风险带预测[J]. 陈红汉,米立军,刘妍鷨,韩晋阳,孔令涛. 石油学报. 2017(02)
[9]南海深水钻井完井主要挑战与对策[J]. 孙宝江,张振楠. 石油钻探技术. 2015(04)
[10]多相流全瞬态温度压力场耦合模型求解及分析[J]. 何淼,柳贡慧,李军,李梦博,查春青,李根. 石油钻探技术. 2015(02)
本文编号:3603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603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