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文昌B凹陷差异伸展-走滑机制及控藏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5 06:31
  为查明文昌B凹陷油气富集差异性的原因,基于断裂展布和形成期次、构造样式组合、构造演化和断层活动的差异等标志,建立了差异伸展-走滑机制,识别出19洼为伸展-强走滑、14洼为伸展-中等走滑、30洼为伸展-弱走滑。差异伸展-走滑作用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的展布和供烃方向,控制输导体系类型和运移动力,提供物源通道和改造储层,还控制了圈闭类型和力学性质。进一步深化了走滑增压理论,基于先存断裂形态、伸展应力场右旋演化和应变差异,建立了走滑增压圈闭识别方法,识别出S型增压、右行左阶增压、斜交型增压3种走滑增压构造。研究表明,文昌B凹陷的油气富集受伸展-走滑构造背景、源-运时空配置关系所控制,强—中等走滑变形、发育优质中深湖源岩的文昌19洼和14洼是油气富集区。该研究成果成功推动了文昌凹陷近期的多个勘探发现。 

【文章来源】:地质学报. 2020,94(08)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文昌B凹陷差异伸展-走滑机制及控藏作用研究


文昌B凹陷断裂体系与油气田分布图

分布图,文昌,断裂体系,走滑构造


文昌B凹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a)和中中新世至今(b)伸展-走滑断裂体系分布图

分布图,文昌,走滑构造,样式


文昌B凹陷断陷期受珠三南断裂控制(Lei Baohua et al.,2012; Li Junliang et al., 2015),在强烈伸展作用下形成断陷湖盆,文昌组二段为欠补偿沉积,在文昌19洼、14洼发育了中深湖优质烃源岩。其中19洼中深湖源岩经历了强走滑变形,南断裂下降盘发生强烈挤压反转,烃源岩往南抬升翘倾,并伴生多条沟源断裂(图6a),改变了陡坡带烃源岩的供烃格局,主要往南垂向和侧向供烃,形成了文昌19区反转油气富集带;14洼中深湖源岩走滑变形程度较小,沟源断裂欠发育(图6b),烃源岩整体往北部缓坡带倾斜,主要往北侧向供烃,因此南部陡坡带成藏规模较小,预测北部缓坡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图4 文昌19洼已钻井岩石薄片中塑性黑云母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珠江口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地质[J]. 米立军,张向涛,庞雄,郑金云,张丽丽.  石油学报. 2019(S1)
[2]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J]. 杨计海,杨希冰,游君君,江汝锋,徐涛,胡高伟,李珊珊,陈林.  石油学报. 2019(S1)
[3]中国东-南部裂陷盆地断裂系统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及成因机制——以南堡凹陷和涠西南凹陷为例[J]. 童亨茂,范彩伟,孟令箭,赵宝银,范晋煜.  地质学报. 2018(09)
[4]渤海海域辽西构造带S型走滑转换带特征及控藏作用定量表征[J]. 柳屿博,黄晓波,徐长贵,李强,吴奎,余一欣,张如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1)
[5]珠江口盆地珠—坳陷浅层油气成藏模式研究[J]. 郝鑫,吴智平,颜世永,谢飞,胡阳,刘丽华,何敏.  地质论评. 2017(01)
[6]渤海走滑转换带及其对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J]. 徐长贵.  地球科学. 2016(09)
[7]辽东湾坳陷东部新生代构造发育与成因机制[J]. 李伟,任健,刘一鸣,李春锐.  地质科技情报. 2015(06)
[8]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西区文昌B凹陷油气运聚成藏模式[J]. 李辉,张迎朝,牛翠银,陆江,周刚,詹冶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5(04)
[9]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J]. 李俊良,雷宝华,郑求根,段亮,闫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4)
[10]珠江口盆地琼海凸起断裂调整聚集成藏模式[J]. 张迎朝,朱伟林,高阳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本文编号:3626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626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5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