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能量开发阶段的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2-09-30 18:10
研究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天然能量开发阶段的采油井间连通关系对于后续实施注水开发、确定注采对应关系和转注油井以及进行注水井位部署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静态法在矿场井间连通性分析中存在不确定性,所以通常采用动态连通性分析井间连通情况.本研究从生产动态数据入手,优选油压、流压、产能和动液面4类动态数据,首先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设计井间连通识别方法进行采油井间连通分析;其次以采油井间的动态曲线相似度为基础,采用"五标度改进层次分析-熵权法"计算各动态曲线相似度的指标权重;最后建立天然能量开发阶段缝洞型油藏的采油井间连通程度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缝洞油藏进行实例分析,其评价结果与已知的静态连通分析结果及生产动态特征一致性高,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可以为天然能量开发阶段的缝洞型油藏采油井连通性分析提供参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采油井连通分析及定量计算
1.1 评价指标优选
1.2 连通判定及动态曲线相似度计算
1.3 阈值确定及井间连通识别
1.3.1 阈值确定
1.3.2 井间连通识别
1.4 井间连通程度定量表征
1.4.1 多指标权重计算
1.4.2 井间连通程度计算模型
2 实例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的示踪剂监测——以塔河油田T402注采井组为例[J]. 张新宝,李留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2]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油气管道风险因素权重计算[J]. 王霞,段庆全. 油气储运. 2019(11)
[3]基于改进层次熵分析法的致密砂岩储层可压性评价——以准噶尔盆地Z109井侏罗系储层为例[J]. 宋明水,刘振,张学才,汪勇,李静,杨飞跃.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4)
[4]示踪剂监测技术在储层均质性和油层连通性中的应用[J]. 曹新,王林杰,于兆坤. 非常规油气. 2019(03)
[5]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的虚拟沙画手势识别方法[J]. 田英冬,张元,韩燮. 中国科技论文. 2017(20)
[6]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程度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赵艳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7]基于井间连通性的油藏开发生产优化方法[J]. 赵辉,谢鹏飞,曹琳,李颖,赵艳艳. 石油学报. 2017(05)
[8]塔河油田6区、7区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动态连通性及缝洞单元划分[J]. 杨小峰,康志宏,陈夷,胡佳乐,周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01)
[9]表征井间地层参数及油水动态的连通性计算方法[J]. 赵辉,康志江,张允,孙海涛,李颖. 石油学报. 2014(05)
[10]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周期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研究[J]. 胡广杰. 新疆石油地质. 2014(01)
博士论文
[1]基于示踪技术的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结构识别与表征研究[D]. 荣元帅.西南石油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塔河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研究[D]. 彭琼玉.西南石油大学 2019
[2]利用动态资料研究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D]. 苏泽中.西安石油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84026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采油井连通分析及定量计算
1.1 评价指标优选
1.2 连通判定及动态曲线相似度计算
1.3 阈值确定及井间连通识别
1.3.1 阈值确定
1.3.2 井间连通识别
1.4 井间连通程度定量表征
1.4.1 多指标权重计算
1.4.2 井间连通程度计算模型
2 实例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的示踪剂监测——以塔河油田T402注采井组为例[J]. 张新宝,李留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2]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油气管道风险因素权重计算[J]. 王霞,段庆全. 油气储运. 2019(11)
[3]基于改进层次熵分析法的致密砂岩储层可压性评价——以准噶尔盆地Z109井侏罗系储层为例[J]. 宋明水,刘振,张学才,汪勇,李静,杨飞跃.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4)
[4]示踪剂监测技术在储层均质性和油层连通性中的应用[J]. 曹新,王林杰,于兆坤. 非常规油气. 2019(03)
[5]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的虚拟沙画手势识别方法[J]. 田英冬,张元,韩燮. 中国科技论文. 2017(20)
[6]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程度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赵艳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7]基于井间连通性的油藏开发生产优化方法[J]. 赵辉,谢鹏飞,曹琳,李颖,赵艳艳. 石油学报. 2017(05)
[8]塔河油田6区、7区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动态连通性及缝洞单元划分[J]. 杨小峰,康志宏,陈夷,胡佳乐,周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01)
[9]表征井间地层参数及油水动态的连通性计算方法[J]. 赵辉,康志江,张允,孙海涛,李颖. 石油学报. 2014(05)
[10]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周期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研究[J]. 胡广杰. 新疆石油地质. 2014(01)
博士论文
[1]基于示踪技术的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结构识别与表征研究[D]. 荣元帅.西南石油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塔河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研究[D]. 彭琼玉.西南石油大学 2019
[2]利用动态资料研究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D]. 苏泽中.西安石油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84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68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