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墨西哥Perdido带上Wilcox组油藏富集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10 11:10
  为了明确Perdido带上Wilcox组油藏富集控制因素,以上Wilcox组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效供烃范围、油输导方式、圈闭形成与生排烃期匹配关系及保存条件对比分析,探讨了Perdido带上Wilcox组油藏富集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认为,供烃区规模对油藏规模控制作用明显;上Wilcox组油藏存在顺源式、向源式和背源式3种垂向运移方式,其中,顺源式和向源式运移有利于油藏富集;圈闭形成与生排烃期匹配较好的油藏,供烃充足,油藏规模大;保存是油藏富集的必要条件,遭受严重破坏的油藏规模小;建立了Perdido带上Wilcox组3种油藏成藏模式,其中,"双侧供烃—顺源输导"和"单侧供烃—向源输导"有利于油藏富集,是该区寻找规模性油藏的有利模式。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上Wilcox组油藏基本特征
    2.1 M1与M2油藏基本特征
    2.2 N1油藏基本特征
    2.3 T1油藏基本特征
3 油藏富集控制因素分析
    3.1 烃源岩与生烃条件
    3.2 输导体系与运移方式
    3.3 圈闭形成与生排烃期匹配
    3.4 保存条件分析
4 成藏模式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墨西哥湾北部深水盐盆Wilcox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方向[J]. 卢景美,李爱山,黄兴文,严杰,张量,赵晨露,张彪,孔国英,王丹.  中国海上油气. 2018(04)
[2]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J]. 米立军,张忠涛,庞雄,刘军,张博,赵庆,冯轩.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5)
[3]富油凹陷油气分布有序性与富集差异性——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J]. 王永诗,郝雪峰,胡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5)
[4]渤海海域辽中凹陷LD油田油源断层运移能力定量评价及运移模式[J]. 田立新,王冰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3)
[5]全球深水油气勘探40年大发现及未来勘探前景[J]. 张功成,屈红军,赵冲,张凤廉,赵钊.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10)
[6]尼日尔Termit裂谷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J]. 周立宏,苏俊青,董晓伟,史卜庆,孙志华,钱茂路,楼达,刘爱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3)
[7]源外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J]. 袁淑琴,董晓伟,周凤春,饶敏,刘爱平,王喆.  石油学报. 2016(S2)
[8]反向断裂下盘较顺向断裂上盘更易富集油气机理的定量解释[J]. 韦丹宁,付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3)
[9]墨西哥湾深水油气圈闭类型与成藏模式[J]. 赵阳,卢景美,刘学考.  海洋地质前沿. 2016(04)
[10]墨西哥湾盆地盐岩及盐构造对油气控制作用[J]. 孙意博,王长城,施泽进.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20)

博士论文
[1]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主控因素[D]. 葛海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
[2]含油气盆地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D]. 陈伟.中国石油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及油气地质意义[D]. 赵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
[2]逆断层输导天然气机制及输导效率物理模拟[D]. 孙永河.大庆石油学院 2005



本文编号:3689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689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0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