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东南上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发育特征

发布时间:2022-10-11 17:59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东南部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的资源潜力,在总结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南部龙潭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以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了沉积相对岩性分布的影响,总结了龙潭组泥页岩岩性组合特征和泥页岩厚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南部龙潭组由底至顶依次划分为SQ1、SQ2、SQ3三级层序,SQ1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而SQ2层序和SQ3层序则皆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四川盆地东南部泥页岩组合及厚度受控于沉积环境:滨岸相主要泥页岩组合为泥包砂,厚度大;潮坪相主要泥页岩组合为泥包砂,有效厚度仅次于滨岸相;混积陆棚相泥页岩组合以泥包灰为主,较薄; SQ1段、SQ2段和SQ3段泥页岩厚度总体上表现为西南部厚、东北部薄的变化趋势。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区域地质特征
    1.1 地层发育概况
    1.2 区域构造特征
2 层序地层特征
    2.1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2.2 层序地层格架
3 沉积相与岩性组合特征
    3.1 沉积相
    3.2 岩性变化
    3.3 泥页岩岩性组合特征
4 泥页岩厚度分布特征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陆交互相沉积泥页岩发育特征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太原组为例[J]. 薛纯琦,吴建光,钟建华,张守仁,张兵,郝兵,王丹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9(04)
[2]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州古隆起的厘定及其成因机制[J]. 黄涵宇,何登发,李英强,范慧达.  地学前缘. 2019(01)
[3]黔北地区海陆交互相龙潭组泥页岩孔隙分形特征[J]. 汪凌霞,罗沙,王冉,邓恩德,石富伦.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29)
[4]黔北地区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其储气性[J]. 邓恩德,金军,王冉,石富伦,汪凌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24)
[5]黔西南地区龙潭组煤系页岩气勘探前景[J]. 罗沙,汪凌霞,石富伦,唐显贵.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22)
[6]川东高陡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J]. 邹玉涛,段金宝,赵艳军,张新,李让彬.  地质学报. 2015(11)
[7]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及其对天然气富集的意义[J]. 冯冲,邹华耀,郭彤楼.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5(04)
[8]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特征[J]. 刘树根,王世玉,孙玮,冉波,杨迪,罗超,叶玥豪,白志强,邱嘉文,张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9]建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层序地层特征研究[J]. 王必金,胡明毅.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10)
[10]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龙潭期沉积环境及其源控作用分析[J]. 曹清古,刘光祥,张长江,潘文蕾.  石油实验地质. 2013(01)



本文编号:3691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691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a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