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碳酸盐储层酸压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5 18:45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碳酸盐岩气藏的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总资源量为2.55万亿方,是国内气田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但该区块储层埋深为3700m~4000m,闭合压力为55MPa~70MPa,平均地层温度约为120℃,储层类型相对复杂,非均质性强,呈现较高的充填程度,增产改造存在难度。该区前期试气结果显示低产井比例较高,有些井在常规酸压后的增产效果也未能达到生产要求。借鉴国外页岩气及国内致密油气的体积改造技术,本文采用以体积酸压为主的酸压工艺实施增产改造,提出新的适用于目标储层的工作液体系,开展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实验与复杂缝网下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拟,优化酸压工艺参数,提高酸压施工质量,对该碳酸盐岩储层的增产改造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对类似低渗致密碳酸盐岩储层的增产改造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借鉴页岩气体积压裂的相关评价方法来开展目标储层体积酸压的适应性评价,从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岩石脆性、水平主应力差四个方面对进行综合分析。(2)分析目标储层和酸压工艺对工作液体系的要求,对造缝工作液体系、裂缝刻蚀酸液体系、酸蚀蚓孔酸液体系这三种不同功能的体系分别进...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酸压技术
1.2.2 体积改造
1.2.3 网络裂缝延伸模拟
1.2.4 酸压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路线
1.3.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下古碳酸盐岩储层体积酸压改造可行性分析
2.1 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研究
2.2 岩石矿物组成及岩心微观结构分析
2.2.1 矿物产状电镜扫描分析
2.2.2 岩石矿物组成XRD分析
2.3 岩石力学实验及岩石脆性评价
2.3.1 岩石矿物成分脆性评价法
2.3.2 弹性力学参数法
2.4 水平主应力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积酸压工作液体系优选及性能评价
3.1 工作液类型选择
3.1.1 目标储层对工作液性能的要求
3.1.2 酸压工艺对工作液性能的要求
3.1.3 工作液类型的选择
3.2 造缝工作液体系评价
3.2.1 降阻性能评价
3.2.2 助排性能评价
3.3 裂缝刻蚀酸液体系评价
3.3.1 盐酸溶蚀能力测试及浓度优选
3.3.2 铁离子稳定性能评价
3.3.3 缓蚀性能评价
3.3.4 缓速性能评价
3.3.5 流变性能评价
3.3.6 转向酸分流转向性能评价
3.4 酸蚀蚓孔酸液体系评价
3.4.1 作用机理
3.4.2 岩心驱替实验评价
3.4.3 缓蚀性能评价
3.5 不同工作液体系配伍性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评价
4.1 酸液刻蚀形态分析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结果
4.2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测试
4.2.1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试验仪器及方法
4.2.2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各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杂裂缝模拟以及工艺参数优化
5.1 复杂裂缝模型的建立
5.1.1 裂缝扩展延伸模型
5.1.2 酸液流动反应模型
5.1.3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型
5.2 体积酸压工艺参数优化
5.2.1 滑溜水排量
5.2.2 滑溜水用量
5.2.3 酸液用量
5.2.4 多级交替注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43636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酸压技术
1.2.2 体积改造
1.2.3 网络裂缝延伸模拟
1.2.4 酸压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路线
1.3.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下古碳酸盐岩储层体积酸压改造可行性分析
2.1 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研究
2.2 岩石矿物组成及岩心微观结构分析
2.2.1 矿物产状电镜扫描分析
2.2.2 岩石矿物组成XRD分析
2.3 岩石力学实验及岩石脆性评价
2.3.1 岩石矿物成分脆性评价法
2.3.2 弹性力学参数法
2.4 水平主应力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积酸压工作液体系优选及性能评价
3.1 工作液类型选择
3.1.1 目标储层对工作液性能的要求
3.1.2 酸压工艺对工作液性能的要求
3.1.3 工作液类型的选择
3.2 造缝工作液体系评价
3.2.1 降阻性能评价
3.2.2 助排性能评价
3.3 裂缝刻蚀酸液体系评价
3.3.1 盐酸溶蚀能力测试及浓度优选
3.3.2 铁离子稳定性能评价
3.3.3 缓蚀性能评价
3.3.4 缓速性能评价
3.3.5 流变性能评价
3.3.6 转向酸分流转向性能评价
3.4 酸蚀蚓孔酸液体系评价
3.4.1 作用机理
3.4.2 岩心驱替实验评价
3.4.3 缓蚀性能评价
3.5 不同工作液体系配伍性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评价
4.1 酸液刻蚀形态分析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结果
4.2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测试
4.2.1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试验仪器及方法
4.2.2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各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杂裂缝模拟以及工艺参数优化
5.1 复杂裂缝模型的建立
5.1.1 裂缝扩展延伸模型
5.1.2 酸液流动反应模型
5.1.3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型
5.2 体积酸压工艺参数优化
5.2.1 滑溜水排量
5.2.2 滑溜水用量
5.2.3 酸液用量
5.2.4 多级交替注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43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74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