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井压后SRV数值反演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2 12:06
近年来,常规油气资源日益枯竭,非常规储层开发技术取得的进步使得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清洁能源,不仅环保而且可采储量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页岩储层的有效开发一般要经过多级压裂水平井产生裂缝网络进行储层改造,其改造体积(SRV)控制着页岩气的产量,如何有效评价SRV对页岩气压后产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微地震数据可以用来评估SRV,但它价格昂贵,并可能对SRV计算产生误差。大量研究表明页岩气井开井生产之后的早期返排数据也是呈现地下裂缝系统形成的契机。本文利用页岩气井早期生产数据来表征地下裂缝网络,考虑异常高压地区的应力敏感效应,推导了动态两相相对渗透率函数,利用物质平衡方程和扩散方程等数值方法建立了早期返排阶段的解析模型。以四川南部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两种有效裂缝体积方程,得到了返排早期不同流动情况下的压裂体积控制区评价方法,并利用微震资料和数值模拟模型对解析模型进行了验证。主要的研究内容与取得的成果如下:首先根据页岩气井的返排数据特征划分了不同的返排阶段。其中单相累积返排数据呈现两个区域:早期产水阶段(EWP)和晚期产水阶段(LWP),两相返...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1.2.2 微地震数据应用研究现状
1.2.3 生产数据和返排数据反演SRV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返排早期单相流动模型
2.1 划分流动阶段
2.2 建立数学模型
2.2.1 物质平衡方程
2.2.2 扩散方程
2.2.3 物质平衡方程和扩散方程的联立
2.2.4 模型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返排早期两相流动模型
3.1 生产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3.1.1 井组状况
3.1.2 钻完井数据
3.1.3 储层地质特征
3.1.4 实际生产数据分析
3.2 建立数学模型
3.2.1 物质平衡方程
3.2.2 线性两相微分方程
3.2.3 两相流动中气体动态相对渗透率函数
3.2.4 物质平衡方程和线性两相扩散方程的联立
3.2.5 模型应用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考虑应力敏感的解析模型计算结果
3.3.2 未考虑应力敏感的计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造体积的相关参数优化分析
4.1 页岩气流动机理分析
4.1.1 页岩气的存在形式
4.1.2 页岩气的产出过程
4.2 建立页岩气井数值模拟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4.3 裂缝系统参数优化分析
4.3.1 人工裂缝条数
4.3.2 人工裂缝导流能力
4.3.3 诱导裂缝导流能力
4.3.4 诱导裂缝密度
4.3.5 改造体积
4.3.6 其他因素
4.4 基质改造条件分析
4.4.1 基质渗透率
4.4.2 基质孔隙度
4.4.3 天然裂缝孔隙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779193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1.2.2 微地震数据应用研究现状
1.2.3 生产数据和返排数据反演SRV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返排早期单相流动模型
2.1 划分流动阶段
2.2 建立数学模型
2.2.1 物质平衡方程
2.2.2 扩散方程
2.2.3 物质平衡方程和扩散方程的联立
2.2.4 模型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返排早期两相流动模型
3.1 生产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3.1.1 井组状况
3.1.2 钻完井数据
3.1.3 储层地质特征
3.1.4 实际生产数据分析
3.2 建立数学模型
3.2.1 物质平衡方程
3.2.2 线性两相微分方程
3.2.3 两相流动中气体动态相对渗透率函数
3.2.4 物质平衡方程和线性两相扩散方程的联立
3.2.5 模型应用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考虑应力敏感的解析模型计算结果
3.3.2 未考虑应力敏感的计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造体积的相关参数优化分析
4.1 页岩气流动机理分析
4.1.1 页岩气的存在形式
4.1.2 页岩气的产出过程
4.2 建立页岩气井数值模拟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4.3 裂缝系统参数优化分析
4.3.1 人工裂缝条数
4.3.2 人工裂缝导流能力
4.3.3 诱导裂缝导流能力
4.3.4 诱导裂缝密度
4.3.5 改造体积
4.3.6 其他因素
4.4 基质改造条件分析
4.4.1 基质渗透率
4.4.2 基质孔隙度
4.4.3 天然裂缝孔隙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779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77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