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敖南油田敖342-28井区葡萄花油层储层特征及井网调整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6 08:59
葡萄花油层目前是敖南油田开采的主力油层,敖南油田具有含油气丰度低、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等特点。葡萄花储层作为整个敖南油田开发的重点,对敖南油田实现较高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目前的研究重点,敖南油田葡萄花油层由于其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造成的油田勘探开发难度远远大于其他油田,同时现有的研究表明其产能比较低,开发效果未到达预期水平。所以针对敖南油田的地质特征,进一步研究葡萄花储层的特征及相关规律,同时与目前的开发效果及生产现状相结合,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认识和总结,为敖南油田实现储量增加以及产能提高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本文选取敖南油田敖342-28井区的葡Ⅰ组油层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储层特征并分析各类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同时与研究区的生产动态资料结合分析油水井的生产情况,优选出研究区井网调整的合理方案并预估开发效果。经过分析认为,敖南油田敖342-28井区葡Ⅰ组主要发育沉积相是三角洲前缘亚相,依据大庆敖南油田实际情况,三角洲前缘亚相又进一步分为靠近三角洲分流平原的三角洲内前缘以及...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油气藏研究现状
1.2.2 裂缝性油气藏研究现状
1.2.3 注采井网设计调整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以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第三章 沉积及砂体展布特征
3.1 沉积微相类型及发育特征
3.1.1 沉积微相类型
3.1.2 主要沉积微相发育特征
3.1.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3.2 砂体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岩石学特征
4.1.1 储层岩石类型及骨架颗粒成分
4.1.2 填隙物成分及特征
4.2 物性特征
4.2.1 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
4.2.2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
4.3 孔隙类型与结构特征
4.3.1 孔隙类型
4.3.2 孔隙结构特征
4.4 储层敏感性分析
4.4.1 储层敏感性特征
4.4.2 井区潜在储层损害因素分析
4.5 储层非均质性
4.5.1 层内非均质性
4.5.2 层间非均质性
4.5.3 平面非均质性
4.6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第五章 敖342-28井区注采井网调整研究
5.1 敖342-28井区注采井网调整必要性
5.1.1 油水井数比高,注水压力上升快
5.1.2 储层非均质性强,油井受效差
5.1.3 多向水驱比例低,注水调整难度大
5.2 注采井网调整方案设计
5.2.1 注采井网调整目的和原则
5.2.2 注采井网调整方案设计
5.3 注采井网调整开发效果评价
5.3.1 A330-20区注采井网调整方案评价
5.3.2 N202-284区注采井网调整方案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91226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油气藏研究现状
1.2.2 裂缝性油气藏研究现状
1.2.3 注采井网设计调整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以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第三章 沉积及砂体展布特征
3.1 沉积微相类型及发育特征
3.1.1 沉积微相类型
3.1.2 主要沉积微相发育特征
3.1.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3.2 砂体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岩石学特征
4.1.1 储层岩石类型及骨架颗粒成分
4.1.2 填隙物成分及特征
4.2 物性特征
4.2.1 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
4.2.2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
4.3 孔隙类型与结构特征
4.3.1 孔隙类型
4.3.2 孔隙结构特征
4.4 储层敏感性分析
4.4.1 储层敏感性特征
4.4.2 井区潜在储层损害因素分析
4.5 储层非均质性
4.5.1 层内非均质性
4.5.2 层间非均质性
4.5.3 平面非均质性
4.6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第五章 敖342-28井区注采井网调整研究
5.1 敖342-28井区注采井网调整必要性
5.1.1 油水井数比高,注水压力上升快
5.1.2 储层非均质性强,油井受效差
5.1.3 多向水驱比例低,注水调整难度大
5.2 注采井网调整方案设计
5.2.1 注采井网调整目的和原则
5.2.2 注采井网调整方案设计
5.3 注采井网调整开发效果评价
5.3.1 A330-20区注采井网调整方案评价
5.3.2 N202-284区注采井网调整方案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91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79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