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水油藏微酸化加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8 01:11
有效压裂低渗透底水油藏的关键是控制裂缝垂直延伸高度,防止裂缝向下延伸至底水层,因此解决底水油藏开发中的控制裂缝高度的难题,可推动JY油田底水油藏现场压裂技术的发展、提高油田经济效益。本论文围绕开发适用于底水油藏低浓度强酸压裂液体系和加砂压裂工艺技术两个主要内容,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1)JY长2区块底水油藏进行地质研究;(2)研究一套适用于长2底水油藏特点的低浓度强酸压裂液体系,并对支撑剂进行优选;(3)通过fracpro PT压裂模拟的手段进行压裂规模、施工参数、压裂方式等内容的优选。最终确定低浓度强酸压裂液体系配方为:水+0.3%CQ-2羧甲基羟丙基胍胶+5%盐酸+0.3%HPAM+4%KCl+0.05%有机硅+0.02%1631;交联剂为YBJ-3有机锆;交联比为100:1.8;优选陶粒砂作为压裂用支撑剂。然后利用Fracpro PT确定了长2储层在不同的储层条件下的裂缝长度范围为50m-80m,无因次导流能力优化结果显示FCD应介于1.69之间,储层射孔位置应位于油层顶部,射孔方位介于0°30°,射孔孔径lcm,射孔孔密为16孔/m,...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常规酸化压裂技术
1.2.2 国外新型压裂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储层岩石特征
2.3.1 岩性特征
2.3.2 研究区孔隙类型
2.3.3 物性特征
2.3.4 隔夹层的分布特征
2.4 油藏类型特征
2.4.1 储层砂体分布特征
2.4.2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2.5 储层流体性质
2.6 地层原始压力及温度
2.7 储层敏感性特征
2.7.1 速敏特征
2.7.2 水敏特征
2.7.3 酸敏特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2油层岩石力学特征研究
3.1 岩石力学特征
3.2 岩石力学参数
3.3 研究区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3.3.1 长2 层地应力特点
3.3.2 地应力及人工裂缝方位
3.4 地应力与次生裂缝的关系
3.5 破裂压力梯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浓度强酸压裂液体系研究
4.1 低浓度强酸压裂液主剂筛选
4.1.1 稠化剂选择及用量确定
4.1.2 酸性交联剂选择及交联比优选
4.1.3 盐酸浓度的确定
4.2 低浓度强酸压裂液添加剂筛选
4.2.1 相渗改善剂
4.2.2 破胶剂选择及用量确定
4.2.3 粘土稳定剂选择及用量确定
4.2.4 助排剂选择及用量确定
4.2.5 缓蚀剂选择及用量确定
4.2.6 低浓度强酸压裂液体系配方确定
4.3 低浓度强酸压裂液体系性能测试
4.3.1 配伍性
4.3.2 耐温性能
4.3.3 抗剪切性能
4.3.4 悬砂性能
4.3.5 滤失性能
4.3.6 破胶液性能与残渣含量
4.4 支撑剂优选
4.4.1 石英砂
4.4.2 人造陶粒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底水油藏压裂工艺优化设计
5.1 裂缝长度优化
5.2 储层无因次导流能力的优化
5.3 储层射孔参数优化
5.4 储层工艺参数优化
5.4.1 储层施工排量优化
5.4.2 储层前置液量优化
5.4.3 储层携砂液量及加砂量优化
5.4.4 储层顶替液量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实施效果分析
6.1 压裂施工设计
6.2 压裂施工效果分析
6.2.1 施工压力曲线分析
6.2.2 压裂后产量的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803437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常规酸化压裂技术
1.2.2 国外新型压裂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储层岩石特征
2.3.1 岩性特征
2.3.2 研究区孔隙类型
2.3.3 物性特征
2.3.4 隔夹层的分布特征
2.4 油藏类型特征
2.4.1 储层砂体分布特征
2.4.2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2.5 储层流体性质
2.6 地层原始压力及温度
2.7 储层敏感性特征
2.7.1 速敏特征
2.7.2 水敏特征
2.7.3 酸敏特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2油层岩石力学特征研究
3.1 岩石力学特征
3.2 岩石力学参数
3.3 研究区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3.3.1 长2 层地应力特点
3.3.2 地应力及人工裂缝方位
3.4 地应力与次生裂缝的关系
3.5 破裂压力梯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浓度强酸压裂液体系研究
4.1 低浓度强酸压裂液主剂筛选
4.1.1 稠化剂选择及用量确定
4.1.2 酸性交联剂选择及交联比优选
4.1.3 盐酸浓度的确定
4.2 低浓度强酸压裂液添加剂筛选
4.2.1 相渗改善剂
4.2.2 破胶剂选择及用量确定
4.2.3 粘土稳定剂选择及用量确定
4.2.4 助排剂选择及用量确定
4.2.5 缓蚀剂选择及用量确定
4.2.6 低浓度强酸压裂液体系配方确定
4.3 低浓度强酸压裂液体系性能测试
4.3.1 配伍性
4.3.2 耐温性能
4.3.3 抗剪切性能
4.3.4 悬砂性能
4.3.5 滤失性能
4.3.6 破胶液性能与残渣含量
4.4 支撑剂优选
4.4.1 石英砂
4.4.2 人造陶粒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底水油藏压裂工艺优化设计
5.1 裂缝长度优化
5.2 储层无因次导流能力的优化
5.3 储层射孔参数优化
5.4 储层工艺参数优化
5.4.1 储层施工排量优化
5.4.2 储层前置液量优化
5.4.3 储层携砂液量及加砂量优化
5.4.4 储层顶替液量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实施效果分析
6.1 压裂施工设计
6.2 压裂施工效果分析
6.2.1 施工压力曲线分析
6.2.2 压裂后产量的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803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80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