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地区扶余油层难采储量有效动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8 03:47
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动用一直是石油开发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也是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本论文研究区BY地区是大庆油田近年来的勘探重点。主要目的层为扶余油层,属于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平均空气渗透率2.3×10-3μm2。虽然油水关系简单,储层厚度大,但多年来开发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井网及压裂技术不适应、驱替介质及方式不确定是其中重要而又长期困扰开发决策的难题。针对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开发难点,本文以室内研究及现场试验为依托,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实现了扶余油层水驱井网优化、整体压裂技术和二氧化碳驱油藏工程设计流程的发展完善,为大庆西部外围扶余油层有效动用提供可靠依据。论文首先运用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理论及沉积学理论,将BY扶余油层的沉积微相划分为四种类型基础上。并通过室内岩芯分析,搞清了扶余油层孔隙结构、流体及渗流特征、敏感性等微观储层特征。在水驱井网优化技术研究中,分别应用经验公式方法、数值模拟技术、以及经济效益方法,明确技术极限井距、油水井整体压裂方式、水驱井网的部署形式,实现了井网井距合理、经济有效。在压裂技术方面,主要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及模糊评判方法优化不同位置井压裂参数及整...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 论文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0.4 论文主要工作量
0.5 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第一章 特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技术
1.1 区域地质特征
1.2 沉积微相特征
1.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1.2.2 沉积微相类型
1.2.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1.3 岩性特征
1.4 孔隙结构特征
1.4.1 孔隙类型及形状
1.4.2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1.5 储层渗流特征
1.5.1 渗透率特征
1.5.2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1.5.3 可动流体特征
1.5.4 储层敏感性分析
1.5.5 启动压力梯度
1.6 地应力分布特征
1.6.1 成像测井监测裂缝
1.6.2 人工裂缝监测
1.6.3 无源微地震监测水驱前缘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驱开发优化设计研究
2.1 特低渗透储层井网优化设计技术
2.1.1 确定技术极限注采井距和有效驱动井距
2.1.2 经济井网密度的研究
2.1.3 压裂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2.1.4 不同布井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2.1.5 注采井距及经济评价数值模拟研究
2.2 菱(矩)形井网、大规模整体压裂优化设计技术
2.2.1 压裂液优选
2.2.2 支撑剂优选
2.2.3 缝长及导流能力优化
2.3 水驱开发效果分析
2.3.1 缝网结合实现油层有效动用
2.3.2 同步注水能提高开发效果
2.3.3 渗透率大于1.0×10-3μm2的储层动用状况较好
2.3.4 大规模多段压裂能够提高油井受效程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氧化碳驱油开发优化设计研究
3.1 驱油机理研究
3.2 数值模拟优化注入方式及注入参数
3.2.1 确定最小混相压力
3.2.2 结合长岩心驱替实验及数值模拟进行注入参数优化
3.3 二氧化碳驱开发效果分析
3.3.1 二氧化碳驱可以建立起有效驱替
3.3.2 自然产能低,压裂改造后产能高
3.3.3 二氧化碳驱油井受效明显,地层压力恢复速度快
3.3.4 二氧化碳驱易发生气窜,周期注气能够有效控制
3.4 应用情况及效益分析
3.5 推广前景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18610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 论文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0.4 论文主要工作量
0.5 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第一章 特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技术
1.1 区域地质特征
1.2 沉积微相特征
1.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1.2.2 沉积微相类型
1.2.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1.3 岩性特征
1.4 孔隙结构特征
1.4.1 孔隙类型及形状
1.4.2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1.5 储层渗流特征
1.5.1 渗透率特征
1.5.2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1.5.3 可动流体特征
1.5.4 储层敏感性分析
1.5.5 启动压力梯度
1.6 地应力分布特征
1.6.1 成像测井监测裂缝
1.6.2 人工裂缝监测
1.6.3 无源微地震监测水驱前缘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驱开发优化设计研究
2.1 特低渗透储层井网优化设计技术
2.1.1 确定技术极限注采井距和有效驱动井距
2.1.2 经济井网密度的研究
2.1.3 压裂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2.1.4 不同布井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2.1.5 注采井距及经济评价数值模拟研究
2.2 菱(矩)形井网、大规模整体压裂优化设计技术
2.2.1 压裂液优选
2.2.2 支撑剂优选
2.2.3 缝长及导流能力优化
2.3 水驱开发效果分析
2.3.1 缝网结合实现油层有效动用
2.3.2 同步注水能提高开发效果
2.3.3 渗透率大于1.0×10-3μm2的储层动用状况较好
2.3.4 大规模多段压裂能够提高油井受效程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氧化碳驱油开发优化设计研究
3.1 驱油机理研究
3.2 数值模拟优化注入方式及注入参数
3.2.1 确定最小混相压力
3.2.2 结合长岩心驱替实验及数值模拟进行注入参数优化
3.3 二氧化碳驱开发效果分析
3.3.1 二氧化碳驱可以建立起有效驱替
3.3.2 自然产能低,压裂改造后产能高
3.3.3 二氧化碳驱油井受效明显,地层压力恢复速度快
3.3.4 二氧化碳驱易发生气窜,周期注气能够有效控制
3.4 应用情况及效益分析
3.5 推广前景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18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81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