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根据石油开发过程的方式,将石油开发分成三个阶段: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在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需要进行三次采油。三次采油主要有化学驱、气驱、热力采油驱和微生物驱。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是化学驱中的一种重要驱油方式,本文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分类、驱油机理、技术要求、注入参数和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同时对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者单位】: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三次采油 驱油机理 应用
【分类号】:TQ423.99
【正文快照】: 前言:三次采油的发展[1]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世界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石油作为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在进行一次采油(即依靠地层能力进行自喷开采),以及二次采油(即在一次采油后再进行人工注气或注水的方法来进一步增补油藏能量达到维持地层威力,从而使原油能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万奎,程杰成,廖广志;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3期
2 牟建海,李干佐;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化工科技市场;2000年07期
3 杨海龙;卓兴家;;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2期
4 赵华;;三次采油将承石油开发之重[J];中国石油企业;2010年Z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成裕;萧瑛;张斌;;国内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11年02期
2 苏延昌,高峰,舒方春,姚兰,郑传济,邵振波;污水配制聚合物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6期
3 王凤兰,王天智,李丽娟;萨中地区聚合物驱前后密闭取心井驱油效果及剩余油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2期
4 牛金刚;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5期
5 杨振宇,陈广宇;国内外复合驱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5期
6 刘合,闫建文,薛凤云,党慧兰;大庆油田特高含水期采油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6期
7 刘连福,陈冠萍,王家震,王丽敏,季柏松;改善喇嘛甸油田北西块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几点做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4期
8 林立;;优化二类油层聚驱注采关系的做法及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S1期
9 高峰;;喇嘛甸油田泡沫复合驱油效果室内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4期
10 王冬梅;韩大匡;邵振波;马沫然;;聚驱后续水驱阶段影响因素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志钢;;三次采油技术及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艳昌;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高洪峰;河南油田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稳定机理与处理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潘建华;牛心坨油田化学剂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任刚;基于相控模型的精细数值模拟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陈晨;毛细管限域流体与碱性聚电解质的分子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高丙坤;聚合物驱动态指标的预测与控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7 杨捷;系列烷基苯磺酸盐异构体纯化合物的合成、界面性能及构-效关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杨怀军;缔合聚合物结构溶液驱油有效性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9 徐志刚;芳基油酸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赵宇;系列烷基苯磺酸盐纯化合物的合成及界面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瑞瑞;支型耐盐活性剂在稠油降粘、泡沫钻井中的应用及性能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廖传文;双十二烷基甲基甜菜碱的合成及中试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3 肖华英;双烷基二苯甲烷双磺酸盐的合成与应用[D];江南大学;2011年
4 刘永永;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衡英杰;三元复合驱配制注入技术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向阳;驱油后聚丙烯酰胺在地层中的存留状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宋茹娥;杏北油田厚油层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剩余油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国;A、B区块聚驱后利用残余聚合物调剖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陈园园;三元复合驱集输系统结垢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王翠翠;复合体系的乳化特性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袁晴棠;我国石油化工技术进展与展望[J];化工进展;2000年02期
2 牟建海,李干佐;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化工科技市场;2000年07期
3 贾贺峰;申利春;;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现状[J];化工科技市场;2006年12期
4 何焕杰,王中华,王永红,范青玉;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2年09期
5 李士伦;孙雷;郭平;李健;陈林;;再论我国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6年12期
6 高慧梅;何应付;周锡生;;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J];特种油气藏;2009年01期
7 张春英;;世界各国微生物采油的现状[J];油田化学;1986年01期
8 韩大匡,,杨普华;发展三次采油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鹏;蒲万芬;王冕冕;李sパ
本文编号:420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2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