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区地震地质识别

发布时间:2017-06-08 13:12

  本文关键词: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区地震地质识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沁水盆地煤岩变质程度高,煤层厚度大,埋深适度,构造相对简单,从煤层气形成的条件来看,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有利的地区之一。开发利用煤层气,对于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以及使用高效能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煤层气勘探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沁水盆地南部各区域在含气量、单井产气速率以及产气时间均相差较大,这些问题在盆地南部某区块内都有体现,揭示出现有的研究对煤层气富集区认识不足。地震地质综合预测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地震构造解释、地质分析结合井资料地震反演方法综合寻找有利区。所以,论文利用地震地质综合预测的方法找出盆地南部煤层气相对富集的有利区,依托沁水盆地南部古生界储层预测与含油气性分析项目展开研究。首先,整理了野外露头资料、井下资料,对地震资料进行拼接、精细构造解释。研究区域内“盆-山”耦合形式,选取主干剖面精细解释并进行了构造发育史的研究,从而确定区域走滑断裂系统形成的构造背景。结合背景分析与构造解释的断层平面组合成果,找到了盆地内发育的隐形走滑断裂带,确定了盆地的走滑构造模式,并分析了区域走滑构造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及保存条件的影响。另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煤层气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做了处理工作,使其满足反演的要求。针对煤层气目的层段自然伽马曲线高值异常的问题,使用了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泥质曲线重构方法,和前人的方法对比,该方法获得了较平滑的泥质含量曲线,而且保存了薄层信息,满足叠前地震预测要求。还有,研究区存在横波测井资料缺乏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使用了灰关联分析寻优结合岩石物理分析的方法,对测井解释成果建模,重构了研究区的横波曲线,获得的横波吻合率在90%以上。最后,利用处理后及重构的曲线反演,综合反演结果以及地层对比、属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煤层气富集有利区带进行预测,获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这一系列方法适用于盆地南部其他区域,可用于指导煤层气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
【关键词】:储层预测 地震地质 煤层气 沁水盆地 甜点识别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引言9-12
  • 1.1 选题背景9
  • 1.2 沁水盆地煤层气研究现状9-10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0-12
  • 1.3.1 总体研究目标10-11
  • 1.3.2 主要研究内容11
  • 1.3.3 研究路线11-12
  • 第2章 煤层气富集区地质研究12-22
  • 2.1 区域煤层气储层构造解释12-13
  • 2.1.1 二维地震数据体拼接12
  • 2.1.2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12-13
  • 2.2 区域走滑断裂系统分析13-16
  • 2.2.1 区域走滑断层解释方法13-15
  • 2.2.2 断裂系统平面组合15-16
  • 2.3 区域走滑断裂系统构造发育史16-19
  • 2.3.1 区域盆-山耦合与走滑断裂带的组构关系16-17
  • 2.3.2 构造发育史分析17-19
  • 2.4 走滑断层对煤层气运移的影响19-22
  • 第3章 反演前的数据处理与分析22-41
  • 3.1 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22-24
  • 3.2 差分进化算法重构泥质曲线24-30
  • 3.2.1 自然伽马异常储层成因分析24-25
  • 3.2.2 差分进化算法寻优25-26
  • 3.2.3 测井曲线响应函数匹配26-28
  • 3.2.4 差分进化算法与测井曲线响应函数匹配方法结合28
  • 3.2.5 方法实现与验证28-30
  • 3.3 煤系地层横波曲线重构30-41
  • 3.3.1 煤系地层波速与等效模型适用性分析31-33
  • 3.3.2 灰关联分析煤岩工业参数测井解释方法33-41
  • 第4章 叠后与叠前反演41-54
  • 4.1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41-49
  • 4.1.1 地震子波提取41
  • 4.1.2 合成记录的制作41-43
  • 4.1.3 合成地震记录综合标定43-45
  • 4.1.4 建立低频模型45-46
  • 4.1.5 优化反演结果46-47
  • 4.1.6 叠后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结果47-49
  • 4.2 叠前地震反演49-54
  • 4.2.1 煤层气储层AVO异常分析49-50
  • 4.2.2 叠前反演属性提取50-54
  • 第5章 综合分析54-61
  • 5.1 地质地层对比与构造圈闭54-58
  • 5.1.1 地质地层对比54-55
  • 5.1.2 构造圈闭55-58
  • 5.2 有利区带预测58-61
  • 第6章 结论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伟;陈天磊;张蕊;;煤层气的开采技术浅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9期

2 张泓,彭格林;简评《地质辞典》中的“煤层气”词条[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2期

3 崔建平;我国煤层气地面钻井商业开发实现零的突破[J];国土资源;2003年06期

4 李兴平;贵州六盘水地区煤层气勘探反思[J];贵州地质;2005年03期

5 傅小康;霍永忠;叶建平;;低阶煤煤层气富集模式初探[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3期

6 王红岩;李贵中;李景明;刘洪林;王勃;;中国煤层气的富集特征[J];中国煤层气;2006年02期

7 朱志敏;沈冰;崔洪庆;周家云;;阜新盆地煤层气成因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3期

8 朱建军;;山西煤层气勘探中的环境问题及环保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30期

9 魏建平;;煤层气与地下水浅析[J];西部资源;2007年05期

10 李刚生;;高效开采煤层气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贵中;王红岩;刘洪林;吴立新;;煤层气富集规律[A];2004年全国瓦斯地质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2 岳巍;叶建平;高洪烈;武强;陈春琳;叶贵均;李红柱;翟振荣;刘军正;;控制煤层气潜能的水文地质研究[A];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C];2004年

3 任伦祥;柏万春;;四川省古蔺县石宝矿段煤层气勘探开发对策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庆谋;段旭;杜爱民;刘效贤;;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评价研究[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赵庆波;;中国煤层气勘探成果及认识[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6 尹中山;;川南煤田古叙矿区煤层气勘探选层的探讨[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任光军;王莉;娄剑青;;柳林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煤层气生产井的影响[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斌;赵庆波;邵龙义;李五忠;;大宁—韩城地区煤层气勘探目标评价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9 刘洪林;王红岩;李贵中;杨帆;刘洪建;;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对太原西山煤层气高产富集影响[A];2004年全国瓦斯地质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10 昝崇信;张德利;;合阳煤层气勘探及评价井工程实录[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爱民 通讯员 刘艳新;中加煤层气项目本月底开钻[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梅娇;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张金萍;煤层气,,大规模勘查开发帷幕拉开[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陈其珏;私募基金8800万美元砸向中华煤层气[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白清荣 刘富根;我国规模化煤层气田示范工程投产[N];中国化工报;2009年

6 特约记者 陈保国;中加合作开发山西煤层气[N];中国化工报;2005年

7 杨坚;中美合作开发恩洪煤层气[N];中国矿业报;2002年

8 李学斌 朱勇 本版责编 鲁晓华;西南地区第一口煤层气钻井点火成功[N];中煤地质报;2005年

9 陆晋梁;山西欲大规模开发利用煤层气[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10 陈明 李建民;黄石煤层气开采进入实质性阶段[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小军;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聚煤规律与煤层气勘探有利区优选[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郑翔天;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区地震地质识别[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王得权;山西白额晚古生代沉积特征与煤层气烃源岩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区地震地质识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32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1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