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双偏振干涉技术研究嵌段聚醚在胶质、沥青质表面的吸附行为

发布时间:2017-06-08 16:08

  本文关键词:双偏振干涉技术研究嵌段聚醚在胶质、沥青质表面的吸附行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油田的不断开采,油田采出的原油含水率逐年增加,加上油田复合驱开采技术的不断开发,不仅使原油组成变得更加复杂,还使原油乳状液变得更加稳定,这就加重了原油脱水的任务。目前,油田最常用的破乳方法是向原油乳状液中加入化学助剂使油水分离,最常用的化学助剂是嵌段型聚醚。虽然这种方法的效果明显,但由于其作用机理并不明确,无法确定影响嵌段聚醚破乳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药剂的优化及现场应用受到限制。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嵌段聚醚在胶质、沥青质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影响嵌段聚醚破乳性能的原因。双偏振干涉技术(Dual polarization interferometry,简称DPI)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光学分析技术,能够实时、灵敏的检测感应芯片表面层的厚度、密度和质量的变化。本文提出了采用双偏振干涉技术建立一种研究聚醚在胶质、沥青质表面微观吸附的实验方法。通过前期实验,筛选出三种不同结构(EPE型线形聚醚、PEP型线形聚醚以及PEP型支链聚醚)的有效破乳剂,以SZ-361油田采出原油为依托,利用该方法测得聚醚流经胶质、沥青质表面时,吸附层质量、厚度以及密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获取嵌段聚醚在胶质、沥青质上的等温吸附线、等温吸附式,并建立吸附动力学模型。通过研究不同结构聚醚的吸附行为对油水界面膜性质的影响,确定影响嵌段聚醚破乳性能的主要因素,为药剂筛选和分子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嵌段聚醚从水相到油相的扩散过程和吸附在胶质、沥青质表面的聚醚分子的重排是聚醚吸附在胶质、沥青质表面的两个阶段。当嵌段聚醚吸附在胶质、沥青质表面时,首先以部分亲油链吸附在胶质、沥青质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余亲油部分逐渐吸附在胶质、沥青质表面。嵌段聚醚与原油中的含硫化合物以及含氮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聚醚通过与胶质、沥青质中的含硫化合物以及含氮化合物发生作用后,有效的减弱胶质、沥青质的稳定性,从而破坏油水界面膜的稳定性,使油水乳状液破乳。嵌段聚醚在沥青质上的吸附量和吸附层密度共同决定聚醚的脱水率,吸附速率和破裂速率常数决定聚醚的脱水速率。对于不同结构的聚醚而言,支链型聚醚破乳性能最好,支链最佳结构为EO-PO-EO。
【关键词】:嵌段聚醚 吸附行为 吸附动力学 破乳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9;O632.3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7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8
  • 1.2 原油组分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8-10
  • 1.3 研究吸附行为方法的选择10-11
  • 1.4 双偏振干涉技术简介11-13
  • 1.4.1 双偏振干涉技术的基本原理11-12
  • 1.4.2 双偏振干涉技术的优势12-13
  • 1.5 双偏振干涉技术的研究现状13-15
  •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5-17
  • 1.6.1 研究内容15-16
  • 1.6.2 技术路线16-17
  •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与方法17-32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17-18
  • 2.1.1 实验试剂17
  • 2.1.2 实验仪器17-18
  • 2.2 实验方法18-23
  • 2.2.1 原油四组分的分离18
  • 2.2.2 嵌段聚醚的分离提纯18-19
  • 2.2.3 破裂速率常数的测定19-20
  • 2.2.4 油水乳状液宏观破乳脱水实验20
  • 2.2.5 界面张力的测定20-21
  • 2.2.6 粒径大小的测定21-22
  • 2.2.7 DPI感应芯片的悬涂22
  • 2.2.8 DPI感应芯片的清洗22-23
  • 2.3 DPI研究嵌段聚醚吸附行为方法的建立23-31
  • 2.3.1 DPI感应芯片的选择23-24
  • 2.3.2 溶液配制条件的确定24-27
  • 2.3.2.1 溶剂的选择24-26
  • 2.3.2.2 浓度的选择26-27
  • 2.3.3 悬涂条件的确定27-28
  • 2.3.3.1 时间的选择27
  • 2.3.3.2 转速的选择27-28
  • 2.3.3.3 胶质溶液浓度的选择28
  • 2.3.4 流动相的选择28-29
  • 2.3.5 聚醚溶液流速的选择29-30
  • 2.3.6 数据的解析30-31
  • 2.3.7 DPI实验的具体步骤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嵌段聚醚吸附行为及其对破乳性能影响的研究32-62
  • 3.1 胶质、沥青质的结构分析32-33
  • 3.1.1 胶质、沥青质的元素分析32-33
  • 3.1.2 胶质、沥青质的红外光谱分析33
  • 3.2 嵌段聚醚破乳剂的选择33-34
  • 3.3 PEP型线形聚醚的吸附行为研究34-48
  • 3.3.1 PEP型线形聚醚在沥青质上的吸附行为研究34-41
  • 3.3.1.1 PEP型线形聚醚的表界面性质研究34
  • 3.3.1.2 PEP型线形聚醚在沥青质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34-38
  • 3.3.1.3 PEP型线形聚醚在沥青质上的吸附热力学研究38-41
  • 3.3.2 PEP型线形聚醚在胶质上的吸附行为研究41-46
  • 3.3.2.1 PEP型线形聚醚在胶质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42-44
  • 3.3.2.2 PEP型线形聚醚在胶质上的吸附热力学研究44-46
  • 3.3.3 原油中杂原子对PEP型线形聚醚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46-48
  • 3.4 聚醚分子结构对其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48-56
  • 3.4.1 支链化对聚醚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48-52
  • 3.4.1.1 支链型聚醚的吸附行为研究48-49
  • 3.4.1.2 支链化对聚醚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研究49-52
  • 3.4.2 嵌段顺序对聚醚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52-56
  • 3.4.2.1 EPE型线形聚醚的吸附行为52-53
  • 3.4.2.2 嵌段顺序对聚醚吸附动力学的影响53-56
  • 3.5 聚醚分子结构与宏观破乳实验的关系研究56-60
  • 3.5.1 聚醚结构对破乳脱水的影响研究56-58
  • 3.5.1.1 聚醚结构对油水乳状液脱水率的影响研究56-57
  • 3.5.1.2 聚醚结构对油水乳状液脱水速率的影响研究57-58
  • 3.5.2 聚醚结构对油滴破裂速率常数的影响研究58-60
  • 3.5.2.1 聚醚结构对胶质模拟油的破裂速率常数的影响研究58-59
  • 3.5.2.2 聚醚结构对沥青质模拟油的破裂速率常数的影响研究59-60
  • 3.6 本章小结60-62
  • 第4章 结论及建议62-63
  • 4.1 结论62
  • 4.2 建议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伟忠,王墨林;嵌段聚醚分子结构与表面性能的研究[J];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2 杨永成,王玉荣,顾明初;立构嵌段聚丁二烯的研制——Ⅲ.立构两嵌段聚丁二烯的结构与性能[J];合成橡胶工业;1993年01期

3 修玉英,,罗钟瑜,王得宁,张志平,应圣康;嵌段聚氨酯脲的序列分布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6期

4 杨福良,冯新德;硬链段结晶性嵌段聚醚聚氨酯的合成研究[J];高分子通讯;1982年04期

5 王德充;;丁苯嵌段树脂的合成[J];合成树脂及塑料;1985年01期

6 朱伟忠,徐政权;嵌段聚醚酯化物的结构分析[J];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7 杨树良;嵌段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J];化工进展;1993年04期

8 张宝艳,谭惠民,田林祥,姚维尚,李晓萌;新型嵌段聚氨酯和聚氨酯脲的性质研究[J];高技术通讯;1996年07期

9 王益龙,庞德仁,黄葆同;烯烃序贯聚合中嵌段物的形成证明[J];高分子学报;1997年04期

10 ;萘在环氧乙烷-嵌段环氧丙烷-嵌段环氧乙烷共聚物水溶液中的溶解性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舟军;郭若海;陈艳凤;谢续明;;链端束缚对嵌段共聚物结晶嵌段受限结晶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2 赵成吉;李先锋;王哲;徐丹;那辉;;嵌段型磺化聚醚醚酮的合成[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邱枫;;复杂多嵌段高分子微相结构的理论预测[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4 史林启;张望清;高立超;安英丽;;嵌段共聚物胶束的相互作用与有序聚集[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萍;杨光;高杰;于晶莹;;刚-柔嵌段高分子的三维空间相结构[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C];2013年

6 卞华锋;谌东中;;基于偶氮苯的两亲性三嵌段液晶共聚物的本体相结构及溶液组装行为研究[A];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4年

7 贾璇;陈道勇;江明;;小分子二价盐诱导的嵌段共聚物胶束化及其聚集体的温度响应性能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姜伟;朱锦涛;于海州;杜红波;;嵌段聚合物胶束的亚稳态结构及其调控[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丁明明;宋妮佳;潘志成;李洁华;谭鸿;傅强;;具有细胞穿透功能的氧化还原敏感多嵌段聚氨酯胶束[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10 史林启;马如江;安英丽;吕娟;;嵌段共聚物胶束表面的再组装与功能构筑[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显坤;嵌段分子—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体系组装与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赵成吉;嵌段型磺化聚芳醚类质子交换膜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夏俊;复杂嵌段共聚物胶束体系的耗散粒子动力学及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4 宫厚健;不同结构嵌段聚醚的聚集行为及对单壁碳纳米管的分散作用[D];山东大学;2011年

5 孟诗云;含4-羟基苯乙烯基的嵌段共聚合物在二维有限界面的自组装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孙李真;嵌段高分子移位过程和分离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李红波;两亲性齐聚苯撑乙烯-聚氧乙烯棒-线嵌段齐聚物的界面自组织[D];吉林大学;2005年

8 唐学智;嵌段、星形及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赵俊鹏;两亲/温敏性嵌段/接枝聚合物的合成及水溶液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邓联东;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及其自组装载药胶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永锋;以聚乳酸为硬段的ABA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王芹芹;PCL-PEG基嵌段接枝共聚物胶束化、凝胶化及PMAA“点击”凝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智勇;含PEO嵌段极性化SBS的制备[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韩凯雪;液相色谱用于RAFT聚合过程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杨姗;两亲性高度支化嵌段聚醚的合成及自组装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梁严;疏水微嵌段长度对微嵌段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相互作用的影响[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7 付志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嵌段共聚酯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8 冯永嘉;具有共轭单元的两亲性刚柔嵌段低聚物的合成及其聚集体形貌分析[D];延边大学;2016年

9 金光日;具有共轭构筑单元的刚柔嵌段寡聚物异构体的合成及聚集体的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10 周楠;典型硝基酚类起爆药的嵌段流合成及结晶过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双偏振干涉技术研究嵌段聚醚在胶质、沥青质表面的吸附行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33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3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