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油田多氢酸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高升油田多氢酸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砂岩基质酸化技术是油井解堵和增产的重要技术,盐酸一氢氟酸体系是砂岩基质酸化最常用的酸液体系。但是,氢氟酸和粘土反应过快造成酸液穿透距离短,氢氟酸与粘土矿物反应生产二次沉淀易造成地层伤害。现存的各种缓速酸液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些体系不能克服氢氟酸与粘土和石英界面反应速率的巨大反差,并且二次沉淀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首先针对多氢酸的特性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溶蚀性能、润湿性能、配伍性能的测定等。多氢酸体系的流动效果评价实验采用了高升油田实际岩心,结果表明多氢酸酸液体系具有良好的酸化处理效果,最终确定了一套砂岩储层基质酸化的多氢酸酸液配方体系,其配方为:清洗液:2~4%M5-8+2%M5-7+2%EGMBE+92~94%柴油;前置液:8~10%HCl+4.5%添加剂;处理液:3%HCl+6%MH+2~3%HF+4.5%添加剂;后置液:5%HCl+添加剂。之后针对酸化时更多的酸液都消耗于高渗的大孔道,而小孔道和低渗层位得不到有效地解堵,虽然多氢酸具有缓释特点,能够实现深部酸化,但却不能实现均匀布酸,因而酸液量消耗较大的问题,利用成胶剂、转换剂、分散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酸液在液态→胶态→液态之间进行多次转换,在多氢酸酸化过程中可实现层间分隔,层内多级推进。这样有效实现各层间均匀布酸,达到低渗层、中渗层和高渗层都能进酸,从而实现均匀酸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相态转换剂的筛选、多效维护液促进剂的筛选、酸液体系种类以及浓度优选实验等,最终得到最优相态转换体系配方:多氢酸溶液+0.60%成胶组分(CH-01)+0.80%固定转换机(XT-4)+0.10%分散剂(ZY-26)。文章最后将多氢酸酸化技术应用于高升油田的注汽吞吐稠油井、高压注水井、常规生产油井以及多油层直井、水平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且对相似油藏的开发提供了现实指导。
【关键词】:高升油田 相态转换 酸化处理 多氢酸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14
- 第一章 多氢酸酸化机理概述14-18
- 1.1 多氢酸的提出14
- 1.2 多氢酸酸化原理概述14-16
- 1.3 多氢酸缓速机理研究16
- 1.4 转向酸变粘机理16-18
- 第二章 砂岩储层多氢酸酸化模型研究18-23
- 2.1 砂岩酸化模型回顾18
- 2.2 多氢酸酸化模型的建立18-23
- 2.2.1 HF酸浓度分布和矿物浓度分布模型的建立19-21
- 2.2.2 多氢酸浓度分布数学模型21
- 2.2.3 HF、MH酸浓度分布和矿物浓度分布数值模型的建立21-22
- 2.2.4 数值模型的求解22-23
- 第三章 多氢酸特性研究及流动效果评价23-47
- 3.1 多氢酸酸液休系的溶蚀性能23-26
- 3.1.1 岩芯与盐酸的溶蚀试验23-24
- 3.1.2 岩芯与土酸的溶蚀试验24-25
- 3.1.3 岩芯与氟硼酸的溶蚀试验25
- 3.1.4 岩芯与多氢酸的溶蚀试验25-26
- 3.2 酸液添加剂单项试验评价26-32
- 3.3 酸液配方综合性能评价32-34
- 3.3.1 配方酸液的配伍性评价32-33
- 3.3.2 配方酸液的表面张力测定33-34
- 3.3.3 配方酸液的防膨性能评价34
- 3.3.4 残酸与联合站用原油破乳剂配伍性评价34
- 3.4 酸液性能检测与评价34-35
- 3.5 稠油油藏酸化清洗液的研究35-36
- 3.6 相态转换技术体系室内试验36-47
- 第四章 配套施工方案及现场应用研究47-54
- 4.1 配套施工方案47-51
- 4.1.1 选井条件选井条件47
- 4.1.2 施工工艺流程47-49
- 4.1.3 项目施工安全环保措施49
- 4.1.4 项目技术施工监测系统49-50
- 4.1.5 总体性能指标分析50-51
- 4.2 现场应用实例51-54
- 4.2.1 注汽吞吐稠油井的应用51-52
- 4.2.2 高压注水井的应用52
- 4.2.3 常规生产油井的应用52-53
- 4.2.4 多油层直井和水平井的应用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8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58-59
- 致谢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大港油田成功应用多氢酸分流深部酸化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08年01期
2 宋建虎,吕长荣,丁社红,郭敬玺;投球暂堵酸化技术在濮城油田沙二下1-8油藏的应用及效果[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2期
3 Phil Rae Gino di Lullo ,陈喜静;基岩酸化技术[J];国外油田工程;2003年12期
4 龚舒哲;液体硝酸酸化技术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4期
5 钟道康,马金旭,汪建,丛生伟;尕斯油田自转向酸化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年10期
6 赵增迎;杨贤友;周福建;连胜江;;转向酸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2期
7 李刚;郭新江;陈海龙;胥云;丛连铸;;高密度酸加重酸化技术在川西深井异常高压气层增产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2006年04期
8 徐建春;成强;谢玲莉;成健;杨小燕;;暂堵酸化技术在孤岛油田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年04期
9 徐洪波;陈秀芳;;从酸化液腐蚀性检验中引发的几点思考[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2年07期
10 宁廷伟;;胜利油田酸化技术的发展[J];油田化学;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海军;李勇;王后芳;王俊美;;氟形态分析的低温~(19)F NMR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张晓辉;仲国生;魏志海;;大老爷府油田酸化技术研究与应用[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沈严;新型酸化液在江苏油田应用试验成功[N];中国石化报;2007年
2 通讯员 李新;河南油田研制出新型酸化液[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记者 师啸 通讯员 许忠;吐哈油田砂岩酸化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0年
4 通讯员 郑水平;水平井均匀布酸酸化技术试验取得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王全仁;“三低”油田也能获高产[N];中国矿业报;2003年
6 李明泰 游晨 张希文;技术服务的市场决胜之道[N];中国石化报;2005年
7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陈艳新;大庆酸化技术在火山岩层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7年
8 特约记者 肖贵刚;川渝地区最大规模酸化作业告捷[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岳江河;高孔高渗非均质砂岩油藏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2 周万富;砂岩油田酸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郑云川;高温非均质砂岩储层变粘胶束酸分流酸化技术及酸岩反应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野;高升油田多氢酸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孙永明;伊朗碳酸盐岩油气藏水平井酸化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纪振云;荧光示踪分析技术在油田酸化液快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薛文涛;陆相砂岩储层酸化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5 赵磊;牛35块酸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6 曲冠政;甜菜碱类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酸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傅海荣;海拉尔南屯组储层酸化技术[D];吉林大学;2009年
8 单永卓;海拉尔强敏性储层酸化技术[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9 徐洪波;大庆油田水平井酸化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10 蔡志凤;朝阳沟油田注水井化学自适应暂堵转向酸化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高升油田多氢酸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1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4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