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塔里木盆地玉北—塘北地区构造变形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2 15:15

  本文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玉北—塘北地区构造变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塔里木盆地南缘是我国碳酸盐岩地层油气勘探的接替战略阵地,叠加变形构造特征显著,是研究陆内构造变形的天然实验室。论文针对塔里木南缘玉北—塘北地区的构造带开展研究,借助钻井、取心、以及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采用了较细的年代学地层格架的控制方法,建立玉北—塘北地区地质结构,追踪解释断裂带展布的构造层位,结合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精细地解释地震地质剖面的几何学特征;厘定变形时间,探讨研究区的变形的成因和其构造演化特征及多期不同方向的构造带叠加过程。通过解剖玉北—塘北地区构造变形与不整合特征、古构造演化特征,分析玉北—塘北地区不同期次构造事件的作用及效应,为进一步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持,加深对克拉通盆地内部的构造变形成因和断裂体系特征的研究认识。本次研究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玉北—塘北一带联合发育成为该前陆冲断系的后冲断裂系统,根据轴面位置和倾角的变化,在地震剖面上可划分为4套构造层,前寒武系基底褶皱滑脱构造层、寒武—奥陶系内部冲断构造层、石炭—二叠系宽缓背斜构造层、新生界构造层。(2)后冲带各断裂之间的变形强度、叠加改造程度存在差异。在玉北、玛东地区,后冲带断裂相关的褶皱前翼较陡后翼较缓,断面上方在两个背斜轴面,识别为断层传播褶皱模型;后冲断裂向南过渡至塘南台缘带发育断层滑脱褶皱或三角带构造;临近山前的车尔臣断裂西段断裂带前翼发生剪切作用,定义为被突破的三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模型。(3)在不整合面的控制和生长地层的约束下,玉北—塘北地区构造变形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阶段:加里东早-中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期、喜马拉雅期。通过对剖面及平面上缩短量的计算,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是研究区变形最为强烈的时期。(4)由于前寒武系基底构造层先存构造,使得玉北—塘北地区的地质属性较为软弱,更易破碎,从而易于在先存的构造上发展后期的寒武—奥陶系玉北—塘北断裂带。在晚加里东期塔里木盆地南缘洋盆关闭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俯冲碰撞的造山活动,盆地南缘产生盆地的陆内响应,发生陆内变形,形成玉北—塘北反冲构造带。
【关键词】:玉北—塘北地区 构造变形 几何学与运动学 叠加构造 成因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30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1-25
  • 1.2.1 克拉通盆地陆内变形11-14
  • 1.2.2 塔里木盆地玉北—塘北地区研究现状14-17
  • 1.2.3 构造变形研究方法17-23
  • 1.2.4 存在问题23-25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5-27
  • 1.3.1 研究内容25-26
  • 1.3.2 技术路线26-27
  • 1.4 完成工作量27-28
  •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28-30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30-59
  • 2.1 大地构造位置30-32
  • 2.2 构造单元及断裂系统32-34
  • 2.3 地层结构特征34-41
  • 2.3.1 元古界基底34-35
  • 2.3.2 古生界35-40
  • 2.3.3 中生界40
  • 2.3.4 新生界40-41
  • 2.4 地层展布特征41-55
  • 2.4.1 玉北地区42-55
  • 2.4.2 塘南—塘北地区55
  • 2.4.3 民丰地区55
  • 2.5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55-59
  • 第3章 构造几何学特征59-90
  • 3.1 地震反射特征59-66
  • 3.1.1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59-61
  • 3.1.2 地震反射波的反射特征及地质属性61-65
  • 3.1.3 层位对比追踪65-66
  • 3.2 地震剖面特征66-75
  • 3.2.1 西部地震剖面特征67-70
  • 3.2.2 中部地震剖面特征70-73
  • 3.2.3 东部地震剖面特征73-75
  • 3.3 构造带地质特征75-84
  • 3.3.1 玉北区块76-81
  • 3.3.2 玉龙区块81-84
  • 3.4 讨论:基底滑脱面的确立84-90
  • 第4章 构造运动学特征90-112
  • 4.1 不整合面分析90-93
  • 4.2 后冲带变形时间的厘定93-96
  • 4.3 后冲带演化特征96-100
  • 4.3.1 加里东早—中期96-98
  • 4.3.2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98-99
  • 4.3.3 海西期99-100
  • 4.3.4 喜马拉雅期100
  • 4.4 车尔臣断裂西段运动学特征100-108
  • 4.4.1 构造演化特征101-103
  • 4.4.2 断裂生长模型103-108
  • 4.5 讨论:缩短率的变化108-112
  • 第5章 构造动力学特征112-134
  • 5.1 塔里木盆地南缘周邻大地构造112-115
  • 5.1.1 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112-114
  • 5.1.2 阿尔金—祁连造山带114-115
  • 5.2 垂向叠加构造115-118
  • 5.2.1 构造分层特征115-117
  • 5.2.2 沉积分异特征117-118
  • 5.3 平面展布特征118-123
  • 5.3.1 分带、分段特征118-120
  • 5.3.2 可能的形成机制120-123
  • 5.4 构造成因机制123-126
  • 5.4.1 先存构造的复活123-125
  • 5.4.2 盆缘造山作用125-126
  • 5.5 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126-134
  • 5.5.1 生运聚匹配126-129
  • 5.5.2 圈闭类型129-131
  • 5.5.3 构造活动与油气分布131-134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134-135
  • 致谢135-136
  • 参考文献136-148
  • 附录1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侨;钟建华;;地质体构造变形的“宏微对应”规律探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谭晓慧;宋传中;查甫生;李加好;张妍;;数值模拟方法在构造变形研究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3 索书田;秦岭群构造变形研究取得新的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86年04期

4 贾宝华;湖南雪峰隆起区构造变形研究[J];中国区域地质;1994年01期

5 刘文灿;李东旭;高德臻;;铜陵地区构造变形系统复合时序及复合效应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1期

6 张岳桥,杨农,马寅生;太行山隆起南段新构造变形过程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4期

7 严城民,邓仁宏;霞若地区构造变形序列[J];云南地质;2003年02期

8 张培震;天山及其前陆盆地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J];科学通报;2003年24期

9 宋春彦;何利;刘顺;;龙门山南段飞来峰构造变形及形成演化[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9年01期

10 宋春彦;刘顺;何利;;龙门山南段构造变形及应力序列[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舸;王岳军;郭峰;单业华;;大陆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发展[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张德宝;梁继涛;薄志宏;;武夷—云开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及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1)[C];1991年

3 周荣军;李勇;Alexander L. Densmore;Michael A.Ellis;;晚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的新证据[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李建国;周永胜;宋瑞卿;王绳祖;;亚洲中东部大陆构造变形物理模拟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吕古贤;;不同构造变形带中“静水压力”的差别[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6)[C];1993年

6 陈科;林伟;王清晨;;扬子地块东南缘多期构造变形及其油气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7 吕古贤;;不同构造变形带中“静水压力”的差别[A];地壳深部压力状态与地质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惠初;袁桂邦;;对辽南胡家—北瓦沟地区辽河群构造变形的新认识[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6-27)[C];1992年

9 李元;段超;宋传中;;安徽肥东西韦地区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变形[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雷显权;陈运平;;GPS约束下天山现今构造变形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叶;挤压应力作用下的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2 肖伟峰;天山造山带中段古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年代学[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3 邹海俊;楚雄盆地构造变形及其成矿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孙桂华;新疆哈尔里克山古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5 何玉林;青藏高原东缘主干断裂活动性及其构造变形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6 吕宝凤;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陈文彬;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最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及构造成因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8 唐方头;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9 王志才;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以陇西—武山地区为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10 黎敦朋;青藏高原西北缘上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变形与高原隆升[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艺琼;塔里木盆地玉北—塘北地区构造变形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李金贞;小型构造变形实验装置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3 王劲铸;西藏仲巴地区混杂岩带的组成与构造变形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邢翔;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构造变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宗亮;构造变形下复杂断裂带烃类运移检测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6 刘稳航;东秦岭丹凤地区丹凤群构造变形和年代学研究对商丹构造带演化的约束[D];西北大学;2015年

7 杨源祯;北秦岭弧前沉积体构造变形及年代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胡勐乾;并行计算三维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变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9 张芬芬;帕米尔东北缘乌泊尔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陈泽超;大别山南缘的构造变形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玉北—塘北地区构造变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4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44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e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