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塔北西部早白垩世卡普沙良群沉积期古隆起演化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发布时间:2017-06-16 13:07

  本文关键词:塔北西部早白垩世卡普沙良群沉积期古隆起演化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古隆起是含油气盆地重要的构造单元,研究古隆起的分布及演化,并阐明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岩心、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野外露头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塔北西部层序地层格架,卡普沙良群内部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再造了卡普沙良群各层序发育时期古隆起的分布及其演化,SQ1沉积时期古隆起呈近东西向展布,横跨整个工区,由中部向东、西两侧加宽,隆起剥蚀面积为1 946km~2,SQ2时期隆起范围缩小,中部隆起被淹没,东部残余2个小的剥蚀区,西部剥蚀区范围较大,总面积约为1 365km~2,SQ3时期隆起范围进一步缩小,东部整体被淹没,西北部残余古隆起面积为899km~2,至SQ4时期古隆起消失.立足于岩心观察,结合岩矿组合、测井等资料,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氧化型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滩坝和滨浅湖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最终充分运用地震、测井、岩心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盆地分析的思想,综合研究了构造、古隆起、沉积古地理等要素,揭示了古隆起及源-汇体系的配置关系,研究区发育自古隆起向南北两侧供源及南部远源供源两套物源体系,北部临近隆起剥蚀区的两侧发育短物源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随着隆起面积的减小,辫状河三角洲分布范围逐渐减小,而南部长轴物源形成氧化型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呈现由SE向NW向逐步进积的趋势,范围逐步扩大.古隆起的发育除为区域提供物源外,还有利于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的发育,南部的滨浅湖滩坝砂体也具有作为岩性圈闭的良好潜力.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古隆起 沉积体系 源汇系统 层序地层 卡普沙良群 塔里木盆地 沉积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372056;4113042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No.2011ZX05001-002)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0 引言古隆起是指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某一地质历史阶段的隆起构造,是沉积盆地重要构造单元,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翟光明和何文渊,2004).沉积盆地内部的古隆起及其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沉积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分析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热点领域.利用高分辨率的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贤才,王韶华,文可东,陈立军;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古隆起构造沉积演化[J];海相油气地质;2004年Z1期

2 邬光辉;李启明;肖中尧;李洪辉;张立平;张现军;;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及油气勘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1期

3 况军;侯连华;张越迁;石新朴;王京红;;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浅层成藏因素及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4期

4 庞雄奇;周新源;李卓;王招明;姜振学;;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控油气模式与有利区预测[J];石油学报;2011年02期

5 李晓清,汪泽成,张兴为,刘琴,燕金梅;四川盆地古隆起特征及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年04期

6 解国爱,张庆龙,潘明宝,赵世龙,任文军,郭令智;鄂尔多斯盆地两种不同成因古隆起的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J];地质通报;2005年04期

7 朱允辉;孟闲龙;;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其对腹部油气成藏的影响[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年01期

8 黄建松,郑聪斌,张军;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成因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5年04期

9 佟殿君;任建业;任亚平;;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3期

10 周路;郑金云;雷德文;何登发;唐勇;石新璞;庞雷;杨志力;;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侏罗系剥蚀厚度恢复[J];古地理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梅庆华;何登发;;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与大气田群的形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2 武恒志;孟闲龙;张福顺;朱允辉;;车-莫古隆起的发育与腹部隐蔽油气藏的分布[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3 林小兵;田景春;王振宇;;层序地层格架中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分析——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钱凯;魏国齐;吴世祥;;古隆起对四川盆地大气田储层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李延钧;李其荣;王廷栋;杨坚;朱晓惠;胡雄;梁艳;;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有效储集空间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李玲;汪泽成;王铜山;;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泽山 本报记者 刘川;半个世纪地下寻宝记[N];四川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成弓;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物质聚集分布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邓昆;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天然气聚集关系[D];西北大学;2008年

3 张克银;塔中古隆起多旋回构造演化与油气多期动态成藏[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4 李坤;塔里木盆地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许海龙;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对震旦系成藏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张年春;塔西南古隆起迁移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梅庆华;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杨家静;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油气藏形成演化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9 洪余刚;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储层特征与地震预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鹏;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油气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2 潘进;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奥陶系古隆起两侧古岩溶分区差异性及主控因素[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杨渊宇;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特征及与震旦系油气成藏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帅燕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北部斜坡区构造演化与天然气聚集[D];西北大学;2001年

5 袁苏杭;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央古隆起的构造活动与古岩溶带的关系探讨[D];浙江大学;2013年

6 周俊烈;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尹宏;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区寒武系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8 王文飞;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地层分布规律及地质意义[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9 欧戈;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古构造恢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刘善华;川中地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奥陶系沉积、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塔北西部早白垩世卡普沙良群沉积期古隆起演化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5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55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c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