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13-1油田地震成像技术及在地质解释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LF13-1油田地震成像技术及在地质解释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的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也是我国海上重要的油气资源基地。其中位于北部的珠一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坳陷内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和有机质类型较好。珠一坳陷的油气勘探已经走过了近30年,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截至2012年探明的油气储量约8.7x108m3,目前是珠江口盆地内发现储量最多区域。随着勘探的进行,目前珠一坳陷面临着一些问题:已开发油田多处于开发的中后期,产量下降,急需新的发现做为产量替补;勘探目标和已发现的油藏基本都在裂后沉降的海相沉积构造区,以背斜油藏为主,其它类型的圈闭还有待发现;勘探程度和探明率较低,新区和新领域勘探经验不足,存在不可避免的技术难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资料,综合运用各学科领域知识、技术以及手段等来综合研究,准确而合理的解决地下地质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的区域为陆丰13-1油田。陆丰13-1油田位于珠一坳陷内陆丰凹陷南部惠陆低凸起,西为惠州凹陷,东为海丰凹陷,为一发育在基底隆升的背斜构造,区内构造形态复杂多样。主要产油层为古近系的恩平组和珠海组以及新近系珠江组下段的砂岩。综合运用地震处理技术、地震构造解释,以及结合测井资料、岩性资料等,对研究去进行地层层序建立,有效解释地下地质问题。本次研究由于原有地震资料处理成像效果不好,无法准确的反映地下地质情况,不能有效的解释实际问题。因此,在对陆丰13-1油田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重新处理以解决地震剖面成像问题。关于地震剖面成像关键在于信噪比与分辨率的问题,以及地震频率所含信息是否丰富,波组特征是否明显,能否有效反映实际地质情况。本次地震资料重处理以新技术为基础,多种技术相结合,以提高信噪比为前提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剖面的分辨率。主要运用了:(1)LIFT思想来进行叠前噪音去除及压制,有效的保留了信号,同时提高了信噪比;(2)运用多手段组合方式,去除多种类型多次波,主要有海底多次波、层间多次波,以及地震道集上的不同偏移距的多次波,有效压制多次波,使得中深层成像质量得到极大提高;(3)利用非对称走时弯曲射线叠前时间偏移以及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充分解决了地层非均质性的实际问题,以面为单位对资料进行处理。在完成重处理后,运用新的地震处理剖面,对区内主要构造解释进行分析,研究新的剖面对于构造解释所起到的有利作用。然后,在新的地震剖面上进行构造解释,结合井资料,明确各层位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的相应时深。利用多种方法,以及结合地震属性等技术,综合解释层位及断层,对于区内主要断层构造进行分析。同样的,研究分析新的地震处理剖面,在地球物理响应上的变化,对于层序的识别和建立起到的有利作用。并结合地震层位资料、地震剖面、井资料以及岩性资料综合运用,对区内地层层序进行建立。初步划分出区域内主要研究段的二级层序以及三级层序,并简要分析其划分依据。通过此次研究,对地球物理知识尤其是地震处理方面的技术有了全新认识,能够准确认识到地震剖面上不同响应的地质含义,同时结合地质思想,对于各方面认识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于今后的工作有了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地震重处理 LIFT 多次波压制 偏移 构造解释 层序划分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63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前言10-17
- 1.1 选题来源10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4 存在问题13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5
- 1.6 完成工作量及成果认识15-17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7-24
- 2.1 区域构造位置17
-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17-21
- 2.3 区域地层特征21-24
- 第3章 地震资料处理24-55
- 3.1 原始资料分析24-29
- 3.2 处理难点分析29-30
- 3.3 前置关键去噪技术30-50
- 3.4 效果对比分析50-52
- 3.5 处理结果分析52-55
- 第4章 构造解释55-65
- 4.1 层位解释55-58
- 4.2 断裂解释58-61
- 4.3 断裂构造体系61-65
- 第5章 地层层序划分65-76
- 5.1 层序地层级别65-66
- 5.2 层序界面66-73
- 5.3 层序结构特征73-76
- 第6章 结论及认识76-77
- 致谢77-78
- 参考文献78-82
- 个人简介82-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成,周翼,谢桂生,赵志伟,邹定永;基于综合的混沌优化算法估计地震子波[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1年02期
2 肖建华;沙漠点爆炸震源产生的远场地震子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年03期
3 张广智,刘洪,印兴耀;井旁道地震子波精细提取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2期
4 李国发,牟永光,王濮;交互地震子波提取技术[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5 云美厚,丁伟;地震子波频率浅析[J];石油物探;2005年06期
6 赵秋亮,李录明,罗省贤;基于分形方法的地震子波提取及应用[J];石油物探;2005年01期
7 黄健英;李录明;罗省贤;;基于高阶谱的地震子波估计[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刘喜武;年静波;黄文松;;利用广义S变换提取地震旋回的方法[J];石油物探;2006年02期
9 熊晓军;贺振华;黄德济;陈学华;;广义S变换在地震高分辨处理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年06期
10 张广智;印兴耀;刘洪;;地震子波外推方法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宏达;胡天跃;;基于高价统计量的多约束地震子波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于永才;王尚旭;袁三一;;部分频段地震子波提取[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李国发;王万里;;基于相位主值的双谱域地震子波相位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戚鹏飞;王君恒;于永才;;对数谱平均法地震子波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鲲鹏;张学工;李衍达;;基于复倒谱匹配的地震子波估计方法[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吴顺和;;地震子波形成的物理过程,表达式(正演)及其意义[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张广智;印兴耀;吴国忱;张繁昌;;应用双谱求取地震子波的相位谱[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苑书金;李承楚;;利用高阶累积量估算地震子波[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尹成;赵志伟;邹定永;;基于综合的混沌优化算法的地震子波估计[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袁三一;陈小宏;黄饶;;相对“高频”频谱低移现象研究及对地震子波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雅珍;地震分频测薄层砂体效果佳[N];中国石油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伯军;下扬子碳酸盐岩层系地震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范兴燕;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利比亚KK&YY区块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德营;时频域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杨培杰;地震子波盲提取与非线性反演[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岳延波;渤海湾盆地月海合作区块地震高分辨率处理与解释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单刚义;复杂地质条件地震多波照明及地震采集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葛利华;基于接收阵列的时域地震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邢磊;海洋小多道地震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侯贺晟;中国西部造山带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方法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10 何义中;裂缝油气储层检测与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知伟;地震子波优化提取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纪祥;基于S变换的叠前地震FVO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魏玉
本文编号:462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6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