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纳米活性微球调驱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渗透油藏纳米活性微球调驱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低渗透油藏储量在我国现有油藏的分布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通过油藏深部调剖,改善低渗油藏非均质性,扩大注水波及体积,以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为此开展纳米活性微球调驱剂的研究。结合相应的乳化剂筛选理论,根据实验预期目标,进行反相微乳液制备实验。筛选乳化剂组合和配比,优化反相微乳液体系组成,确定的W/O型反相微乳液的组成为:煤油,44wt%;质量比为3:1的Span80/Tween80复配乳化剂,17wt%;质量分数为40%的AM水溶液,39wt%。在此基础上进行反相微乳液聚合实验制备聚丙烯酰胺纳米活性微球,选择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引发剂,MBA作为交联剂,通过单因子分析法以及正交实验法优化聚合反应条件:当引发剂和交联剂加量占水相总量比例分别为0.15%和0.05%,搅拌速度为400rpm,引发温度为40℃时最利于反应进行,且所得到的产物理想。对所得到的纳米活性微球性质进行评价,微球直径在0.1-20μm左右,圆球度良好;其膨胀程度随着微球浓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膨胀倍数受温度和矿化度影响;纳米活性微球体系耐温性好;体系具有很好的稀释稳定性,随着浓度增加机械稳定性变差。通过岩心实验对纳米活性微球注入能力、封堵性能以及驱油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活性微球调驱剂对低渗岩心的封堵率高达95%以上,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4%-16%,具有调驱双重作用。
【关键词】:反相微乳液聚合 微乳液 纳米活性微球 深部调剖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1
- 1.2.1 调剖堵水机理8-9
- 1.2.2 国外调剖堵水技术现状9
- 1.2.3 国内调剖堵水技术现状9-10
- 1.2.4 现有调剖堵水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10-11
- 1.3 本文研究内容11-13
- 第二章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技术13-21
- 2.1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特点及封堵机理13-14
- 2.1.1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特点13-14
- 2.1.2 纳米活性微球封堵机理14
- 2.2 纳米活性微球常用制备方法14-17
- 2.2.1 悬浮聚合法15
- 2.2.2 分散聚合15
- 2.2.3 沉淀聚合15-16
- 2.2.4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16-17
- 2.3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概述17-21
- 2.3.1 微乳液简介17
- 2.3.2 反相微乳液聚合机理17-19
- 2.3.3 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组成19-21
- 第三章 纳米活性微球的制备21-38
- 3.1 反相微乳液的制备21-29
-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21-22
- 3.1.2 实验方法22
- 3.1.3 乳化剂体系筛选22-28
- 3.1.4 反相微乳液组分优化28-29
- 3.2 反相微乳液聚合实验29-36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29-30
- 3.2.2 实验方法30-31
- 3.2.3 反相微乳液聚合实验结果31-32
- 3.2.4 反应条件优化32-36
- 3.3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纳米活性微球性能评价38-49
- 4.1 纳米活性微球评价方法38-40
- 4.1.1 主要试剂及设备38
- 4.1.2 主要内容及方法38-40
- 4.2 纳米活性微球性能评价结果40-48
- 4.2.1 纳米活性微球的大小形态40-41
- 4.2.2 粒度分布41-43
- 4.2.3 膨胀性能43-47
- 4.2.4 耐温性47-48
- 4.2.5 稳定性48
- 4.3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效果评价49-57
- 5.1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效果评价方法49-52
- 5.1.1 实验材料及仪器49
- 5.1.2 评价方法49-52
- 5.2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性能评价结果52-55
- 5.2.1 注入能力评价结果52-53
- 5.2.2 封堵能力评价结果53-54
- 5.2.3 驱油能力评价结果54-55
- 5.3 本章小结55-57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7-59
- 6.1 结论57
- 6.2 展望57-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开吉;苏文强;沈静;;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江苏化工;2006年03期
2 陈菊,张正彪;速溶型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年01期
3 李晓,张卫英,袁惠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2年03期
4 付建伟,张传梅,崔耀伟;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03年06期
5 蒋永华,彭晓宏,谢宇燕;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的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4年Z1期
6 徐生;郭玲香;;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06年01期
7 王风贺;卢时;雷武;夏明珠;魏运洋;王风云;;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及其微观结构[J];化工学报;2006年06期
8 晏溶;万金泉;;纳米级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7期
9 王国祥;刘鹏丽;;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胺[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1年02期
10 滕大勇;滕厚开;丁秋炜;徐俊英;赵林;;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J];天津化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鲁红升;冯玉军;陈权生;鲁智勇;;利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2 刘祥;范晓东;晁芬;;丙烯酰胺共聚物P(AM-co-AMPS)反相微乳胶的制备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赵楠;葛际江;张贵才;王东方;;新型乳化体系下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水凝胶微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风贺;改性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蒋一欣;低渗透油藏纳米活性微球调驱体系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2 夏声平;甲基丙烯酸甲酯反相微乳液聚合[D];福州大学;2005年
3 林波;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与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4 赵楠;油田用水凝胶微球的制备与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王磊;提高采收率用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与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6 王永贵;反相微乳液法合成阳离子型和两性聚丙烯酰胺[D];西北大学;2012年
7 卢时;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AMPS改性聚丙烯酰胺[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低渗透油藏纳米活性微球调驱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1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7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