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二苯并噻吩脱硫菌的筛选及其脱硫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5 02:08

  本文关键词:二苯并噻吩脱硫菌的筛选及其脱硫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硫是石油中除碳氢外含量最多的元素。石油中的有机硫化物是引发酸雨、空气污染这些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和严苛的环境政策下,石油的深度脱硫越来越受到重视。常规的高温高压加氢催化脱硫难以脱除一些复杂的有机含硫杂环化合物,而低成本反应条件温和的生物脱硫方式对此的脱硫效果颇好。为此本文以DBT为石油中难降解有机硫的模型化合物,研究微生物对石油中有机硫化物的脱硫性能。本实验以DBT为唯一硫源,筛选分离出一株专一性脱硫的菌株HPJ。对其进行16Sr DNA序列测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对比,结果发现,该菌的16Sr DNA序列与在Genebank登记的红平红球菌R.qingshengii(DQ090961)、R.sp.Cm LB13(JCM13270)同源性达到98%,因此初步确定该菌属于红平红球属。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考察培养条件及碳氮源对菌株HPJ生长和脱硫的影响。发现最适p H值为7.2左右,最适温度范围30~35℃之间,最适接种量是2%。由于菌株生长过程中产酸会降低培养液的p H值,影响脱硫酶的活性。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将p H值控制在7.2左右,使菌株长期生长在有利的环境中。菌株HPJ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生长,但有机氮源会阻碍菌株脱硫,因此最适生长和脱硫的分别是葡萄糖和氯化铵。它们培养基中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0g/L和2g/L。以最优培养条件和培养基培养菌株HPJ,在96h内可以将初始浓度为0.2mmol/L和0.4mmol/L的DBT几乎完全降解。利用Haldane方程建立了适合菌株HPJ的生长动力学模型,拟合后得到的方程参数为μmax=1.630,Ks=1.049,Ki=0.072,相关系数R2=0.933。实验数据和拟合曲线拟合效果良好。利用GCMS检测菌株HPJ对DBT脱硫后的产物,发现该菌株的脱硫代谢途径基本上属于4S途径。通过考察脱硫产物硫酸盐和2-HBP对菌株HPJ生长和脱硫的影响,表明:相比DBT菌株HPJ更易利用硫酸盐做硫源。所以高于0.2mmol/L的硫酸盐浓度会阻碍DBT诱导菌株产生脱硫酶。同时,较高浓度的2-HBP对菌株的生长和脱硫均有抑制作用。考察菌株HPJ分别在水相和油相中对其他含硫有机物的脱硫性能,发现不论是在水相还是在油相中,菌株HPJ对噻吩、苯并噻吩和二苯硫醚的都有较好的脱硫效果,说明菌株HPJ脱硫底物范围广泛,工业应用前景良好。
【关键词】:生物脱硫 二苯并噻吩 2-羟基联苯 红平红球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24.55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7
  • 1 绪论17-32
  • 1.1 石油脱硫的必要性17-18
  • 1.2 原油中硫含量及存在形式18-20
  • 1.3 脱硫技术概述20-24
  • 1.3.1 催化加氢脱硫(HDS)21-22
  • 1.3.2 非催化加氢脱硫22-24
  • 1.4 生物脱硫研究概况24-30
  • 1.4.1 DBT生物脱硫途径及机理25-28
  • 1.4.2 脱硫菌株的筛选及代谢工程研究28-29
  • 1.4.3 微生物脱硫动力学研究29-30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30-32
  • 2 菌种的筛选分离与鉴定32-50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32-43
  • 2.1.1 主要仪器32
  • 2.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32-33
  • 2.1.3 2-HBP定性测定方法33
  • 2.1.4 溶剂对水相中DBT和 2-HBP的萃取率33-35
  • 2.1.5 DBT和 2-HBP定量测定方法35-37
  • 2.1.6 脱硫率的计算37
  • 2.1.7 菌种细胞浓度标准曲线37-38
  • 2.1.8 脱硫菌株的分离和驯化38
  • 2.1.9 菌种保藏38-39
  • 2.1.10 菌株鉴定39-43
  • 2.2 结果与讨论43-49
  • 2.2.1 菌株的筛选43-45
  • 2.2.2 菌种的鉴定45-49
  • 2.3 本章小结49-50
  • 3 菌株HPJ的培养条件的优化及生长动力学研究50-61
  • 3.1 材料与方法50-52
  • 3.1.1 实验材料50
  • 3.1.2 初始pH值及pH的控制对菌株HPJ脱硫的影响50
  • 3.1.3 温度对菌株HPJ生长和脱硫的影响50-51
  • 3.1.4 接种量对菌种生长和脱硫的影响51
  • 3.1.5 碳源的选择51
  • 3.1.6 氮源的选择51
  • 3.1.7 菌种生长动力学模型51-52
  • 3.2 结果与讨论52-60
  • 3.2.1 初始pH值及pH的控制对菌株HPJ脱硫的影响52-54
  • 3.2.2 温度对菌株HPJ生长和脱硫的影响54
  • 3.2.3 接种量对菌株HPJ生长和脱硫的影响54-55
  • 3.2.4 碳源的选择55-56
  • 3.2.5 氮源的选择56-57
  • 3.2.6 正交实验设计优化脱硫条件57-58
  • 3.2.7 生长动力学研究58-60
  • 3.3 本章小结(Summary)60-61
  • 4 红平红球菌HPJ脱硫途径和脱硫特性的研究61-79
  • 4.1 材料与方法61-63
  • 4.1.1 实验材料61
  • 4.1.2 HPJ对DBT的脱硫代谢途径61
  • 4.1.3 脱硫产物对菌株HPJ生长和脱硫的影响61-62
  • 4.1.4 菌株对其他含硫杂环化合物的脱硫特性62-63
  • 4.1.5 模拟油相中菌株HPJ的脱硫63
  • 4.2 结果与讨论63-77
  • 4.2.1 HPJ对DBT的脱硫代谢途径63-68
  • 4.2.2 硫酸根对菌株生长和脱硫的影响68-69
  • 4.2.3 产物 2-HBP对菌株生长和脱硫的影响69-70
  • 4.2.4 菌株对其他含硫杂环化合物的脱硫特性70-76
  • 4.2.5 模拟油相中菌株HPJ的脱硫76-77
  • 4.3 本章小结77-79
  • 5 总结与展望79-81
  • 5.1 总结79
  • 5.2 展望79-81
  • 参考文献81-87
  • 作者简历87-89
  • 学位论文数据集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安平;浅谈煤炭燃前脱硫技术现状及展望[J];煤;2004年01期

2 景国东;浅谈煤炭脱硫技术[J];煤矿现代化;2004年01期

3 喻舒;煤炭燃前脱硫技术[J];电站系统工程;2005年05期

4 廖继勇;毕学工;熊玮;周少丰;姜广森;;关于烧结废气脱硫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J];南方金属;2006年01期

5 邱亚林;杨丽;许守东;俞炳丰;;煤的微生物浸出脱硫技术[J];陕西煤炭;2006年01期

6 周桂铨;;煤炭脱硫技术和环境保护[J];矿业快报;2006年07期

7 张泽;王钦;;脱硫企业自强是赢得市场的最高法则[J];环境;2006年11期

8 孟凡才;;高效物理洗选脱硫新技术[J];化工之友;2007年17期

9 常西亮;樊彩梅;;煤燃前脱硫新技术[J];山西化工;2007年05期

10 郝振佳;曹新鑫;焦红光;;微波技术在煤脱硫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J];上海化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友国;刘静;;脱硫中的硫资源回收[A];第十一届全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曾鸣;尚德兴;徐志强;张荣曾;;煤泥燃烧复合脱硫技术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3 罗春;彭民浩;彭辉;李萍;桂贤丰;;关于燃煤锅炉化学脱硫技术的初步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张永照;;燃煤锅炉脱硫技术综述[A];2004'中国西安锅炉节能环保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润全;王怀法;;煤中黄铁矿赋存状态与分选脱硫技术[A];2005年全国选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王薇;;火电厂利用循环流化床原理的两种脱硫技术[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达志;张亚通;;离子液循环吸收法脱硫技术[A];烧结工序节能减排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8 赵伟;;新型脱硫技术在矿区环境保护中的应用[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9 袁运法;郑建国;刘永川;;电石渣脱硫的方法[A];第二届脱硫技术及脱硫石膏、脱硫灰(渣)处理与利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建秋;;烧结厂脱硫方法的分析与选择[A];2010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继军;看厂下菜碟:陕西化企脱硫之路[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层;恶性竞争严重 脱硫产业路在何方[N];中国电力报;2007年

3 陈立勋;梅山脱硫技改工程投入生产[N];中国冶金报;2003年

4 记者 徐红;湿式镁法脱硫工艺省钱又生钱[N];中国化工报;2013年

5 史跃展;竖炉脱硫“渣”吃香[N];中国冶金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高翔 贾晓静;脱硫攻坚 除尘升级[N];中国冶金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冯永锋;电厂脱硫: 莫把机遇当包袱[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维兴;钢厂烧结脱硫技术如何选择?[N];中国冶金报;2014年

9 赵建国;自主研发脱硫技术产业化前景广阔[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10 张振国 包向军 赵鹏 何亚斌;我国焦炉煤气脱硫技术现状[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舒陈华;基于硼氢化钠还原的燃料脱硫新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李元虎;废胶粉的生物法与化学法脱硫再生技术、机理及结构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3 李登新;煤的电化学脱硫基础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0年

4 王丽英;鞍钢铁水预处理脱硫扒渣全组分利用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5 徐晖;烟气钠碱脱硫吸收富液超声波解吸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铁占续;微粉煤燃前干法永磁高梯度磁选脱硫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赵改菊;含碱工业废弃物硫化反应特性与机理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马云倩;多酸及功能化离子液体绿色脱硫体系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燕;Merrifield resin负载化咪唑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脱硫性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谢盼辉;新型萃取/氧化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燃油脱硫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温晓红;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用于FCC汽油烷基化脱硫的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4 陶云山;新阳高硫焦煤微生物脱硫的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石景明;某电厂脱硫升级改造方案及实施[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6 于晨阳;二苯并噻吩脱硫菌的筛选及其脱硫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李超;微生物菌脱硫废胎面胶粉工艺技术与效果评估[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蔡郁蓓;新分离菌株对燃料油中有机硫的代谢途径及脱硫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陈光富;氧化镁脱硫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尹漓江;脱硫工艺的研究与设计[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二苯并噻吩脱硫菌的筛选及其脱硫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0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80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0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