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源断裂转换带识别及输导油气有利条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6 03:04
本文关键词:油源断裂转换带识别及输导油气有利条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对油源断裂转换带进行识别并研究其输导油气的有利条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冀中坳陷文安斜坡构造带、留楚构造带和大柳泉-河西务构造带为例,分析了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确定出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形成及演化历史,从而总结得到冀中坳陷的断裂系统。根据油源断裂的定义,厘定出沟通成熟烃源岩与储集层并且在油气成藏期活动开启的油源断裂。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划分油源断裂转换带的类型模式,然后根据油源断裂转换带的类型和演化阶段确定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及依据,总结归纳出断距-长度曲线法、断面断距等值线法和断面埋深等值线法等3种油源断裂转换带的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大断距相减法进行油源断裂古转换带的恢复,分析油气成藏期油源断裂转换带的演化阶段及形态特征。油源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有利条件主要分为油气势能差、砂体发育和裂缝发育等3个方面进行讨论。以大柳泉-河西务构造带和文安斜坡构造带为例研究油源断裂转换带部位的三维断面形态及流体势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并利用古油势能进行评价。以文安斜坡构造带大面积展布砂体和留楚构造带条带状展布砂体为例研究油源断裂转换带与平面砂体沉积相及剖面砂体连通性的关系,并利用砂地比和砂体连通概率进行评价。以文安斜坡构造带南部为例研究油源断裂转换带与裂缝发育的关系,采用FRS软件对裂缝分布进行模拟,并利用裂缝密度进行评价。油源断裂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主要分为软连接转换带和硬连接转换带这2个方面进行讨论,其中不同倾向的油源断裂软连接转换带处油气藏类型不同,倾向主要包括对向型和背向型这2种类型;不同倾向的油源断裂硬连接转换带处油气藏发育的部位不同,倾向主要包括顺向型和反向型这2种类型,并分别结合相应实例进行研究。
【关键词】:油源断裂 转换带 识别 输导油气 有利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创新点摘要7-9
- 前言9-18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9
- 0.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9-15
- 0.2.1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优势通道9-10
- 0.2.2 转换带类型、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10-11
- 0.2.3 转换带的优势输导油气条件及证据11-14
- 0.2.4 转换带与目前油气田分布的关系14-15
- 0.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15-16
- 0.3.1 研究内容15-16
- 0.3.2 研究思路16
- 0.4 主要工作量16-18
- 第一章 油源断裂厘定及其发育特征18-28
- 1.1 断裂发育特征18-25
- 1.1.1 断裂几何学特征18-22
- 1.1.2 断裂运动学特征22-25
- 1.2 油源断裂厘定25-28
- 第二章 油源断裂转换带识别及古转换带恢复28-37
- 2.1 油源断裂转换带识别28-35
- 2.2 油源断裂古转换带恢复35-37
- 第三章 油源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有利条件37-59
- 3.1 油源断裂转换带处具有油气势能差37-42
- 3.2 油源断裂转换带处砂体发育42-54
- 3.2.1 砂体呈条带状发育42-47
- 3.2.2 砂体呈大面积发育47-54
- 3.3 油源断裂转换带处裂缝发育54-59
- 第四章 油源断裂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59-68
- 4.1 不同倾向油源断裂软连接转换带处油气藏类型不同59-63
- 4.1.1 对向型油源断裂软连接转换带59-61
- 4.1.2 背向型油源断裂软连接转换带61-63
- 4.2 不同倾向油源断裂硬连接转换带处油气藏发育部位不同63-68
- 4.2.1 顺向型油源断裂硬连接转换带63-65
- 4.2.2 反向型油源断裂硬连接转换带65-68
- 结论68-70
- 参考文献70-74
- 发表文章目录74-75
- 致谢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立新,刘善军,许向红,吴育华,李永强;遥感-岩石力学(III)——交汇断层粘滑的热红外辐射与声发射规律及其构造地震前兆意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油源断裂转换带识别及输导油气有利条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4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8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