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油田438块Ⅲ、Ⅳ油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00:17
本文关键词:双河油田438块Ⅲ、Ⅳ油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双河油田自1977年底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高产期、稳产期、递减期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低产阶段,但仍然是河南油田分公司重点研究的区块。双河油田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和桐柏县境内,区域构造位于泌阳凹陷西南部鼻状构造带上,泌阳凹陷是南襄盆地内的一个次级凹陷,属于小型山间断陷。该区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古近系玉皇顶—大仓房组、核桃园组、廖庄组和新近系凤凰镇组。双河油田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前人根据核三段岩性组合旋回性、电性等标志,将核三段分成9个油组,本次研究的目的层系为核三段Ⅲ、Ⅳ油组。双河油田经过多年的高速、高效开发,目前井网密度高、综合含水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虽然总体上开发效果较好,但含水量增加,后期开发状况持续变差。为了解决该研究区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本论文对研究区进行了平面沉积微相分布描述和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分析与沉积微相相匹配的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并通过对沉积微相的分析,开展储层参数研究,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提高油田后期采收率和改善开发效果奠定地质基础。本文系统全面地收集参考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运用沉积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利用录井资料、岩芯资料、储层物性及动态生产等资料,对本工区的沉积特征、储层分布规律和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依据电性特征、岩芯资料、测井资料,识别出标准层。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双河油田438块核三段Ⅲ、Ⅳ油组进行地层划分,分别将Ⅲ油组划分为3个小层,16个单层,Ⅳ油组划分为3个小层,12个单层。综合构造背景、重矿物特征、古地貌分布等资料对物源体系进行探讨,认为双河油田438块核三段Ⅲ、Ⅳ油组物源方向主要为东南部。对研究区内取芯井进行精细描述,识别出交错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粉砂岩相、水平层理粉砂岩相、灰色泥岩相、页岩等6种岩石相,并根据岩石相的组合特征及测井相特征,认为本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且研究区整体属于扇三角洲前缘,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浅河道、间歇性河道、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结合连井对比,对各时期地层及砂体厚度分布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出各时期沉积物源的发育强弱及沉积中心的位置。并分析了双河油田438块各时期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特点,归纳出该研究区的沉积微相演化规律。在Eh31V沉积期,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水动力相对较强,物源供给逐渐丰富。早期气候较干旱,物源供给较少,沉积物以细粒为主,多发育水下分流浅河道微相和间歇性河道微相;后期气候变潮湿,水动力增加,物源供给稳定,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在末期发生水进,水体加深,在全区范围内稳定沉积了一套湖泛泥岩,为分流间湾微相。在Eh3Ⅲ沉积期,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水动力由强变弱。早期水动力较强,物源相对稳定,沉积物粒度为细—中粒,河道变细,距离物源较近的地区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在研究区中部发育少量的分流间湾微相;后期水动力变弱,水体变深,但仍有物源供给,发育浅河道微相。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各井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双河油田438块核三段Ⅲ、Ⅳ油组孔隙度、渗透率进行统一标准统一解释。并在之前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测井以及岩芯分析等理论,对双河油田438块Ⅲ、Ⅳ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岩芯观察、物性资料分析及测井解释结果分析,双河油田438块核三段Ⅲ、Ⅳ油组平均孔隙度为13.09%,平均渗透率为58.83×10-3um2,储层物性整体上表现为中孔渗储层。由于受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控制,双河油田438块核三段Ⅲ、Ⅳ油组渗透率层内韵律性主要为复合韵律为主,其他类型较少见。双河油田438块核三段Ⅲ、Ⅳ油组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均较强。微相类型及其分布控制着储层物性,进而影响着油水井的产液及吸水能力,控制着注入水的地下运动方式。因此利用细分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和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研究,对油田开发和井网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双河油田 核三段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1-13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13-15
- 1.4 完成的工作量15-16
- 1.5 成果与认识16-17
- 第2章 双河油田区域地质概况17-22
- 2.1 区域构造位置17-18
- 2.2 区域构造演化及特征18-19
- 2.3 区域地层特征19-22
-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22-27
- 3.1 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和原则22
- 3.2 标准层的识别22-24
- 3.3 地层划分对比步骤与结果24-27
- 第4章 沉积微相研究27-69
- 4.1 沉积背景27
- 4.2 沉积相标志27-32
- 4.3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32-36
- 4.4 单井相分析36-41
- 4.5 剖面相研究41-45
- 4.6 沉积微相的展布与演化45-63
- 4.7 砂体分布特征63-69
- 第5章 储层测井解释与物性特征69-75
- 5.1 测井资料处理69-72
- 5.2 孔隙度的解释72
- 5.3 渗透率的解释72-73
- 5.4 核三段Ⅲ、Ⅳ油组物性特征73-75
- 第6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75-95
- 6.1 微观非均质性75-76
- 6.2 层内非均质性76-86
- 6.3 平面非均质性86-92
- 6.4 控制因素分析92-95
- 第7章 结论95-96
- 致谢96-97
- 参考文献97-100
- 个人简介100-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军,孟元林,张靖,肖丽华,周s,
本文编号:495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9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