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研究-XX油田储层孔隙结构评价与油水识别
本文关键词: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研究-XX油田储层孔隙结构评价与油水识别
更多相关文章: 核磁共振测井 数据处理与解释 孔隙结构与储层分类 变T_2截止值 油水识别
【摘要】:本论文在以核磁共振处理软件HERS1.4为平台,针对XX油田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岩性复杂,多油品(含天然气、轻质油、中质油、稠油),油水分布复杂等特点,归纳各种资料,总结不同流体类型的储层在核磁共振(NMR)测井上的响应特征,这样可以用这些特征对油气水层进行反向定性,归纳辨别各种类型储层的定性标准。为了使计算储层渗透率、可动流体孔隙度的精度得到提高,根据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在对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和渗透率参数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求取动态的T2截止值。在储层孔隙结构方面,储层的微小孔隙、大孔隙的发育程度,可以通过对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处理得到的孔径分布曲线分析得到,这样可以精确地划分储层与非储层。通过软件对核磁数据处理所得到的资料,本文全面总结了XX油田原油粘度、水、轻质油气、中等粘度油、重油、水淹层各种性质流体在MRIL_C、MRIL_P、 CMR、MREX四种核磁共振测井仪上的反应特性。完成了包括差谱、移谱、截止法_形态法、TDA_视T1、T2法、DIFAN_内在T2int法轻烃油气识别方法,截止法_形态法、位移谱几何均值比较法、可动孔隙度-电阻率法稠油识别方法。在孔隙结构、产能预测研究方面,建立T2分布转换伪毛管压力曲线关系。对采用的二维等面积法、T2几何均值拟合法、三孔隙度法三种方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方法进行了完善。对于XX油田各种岩性储层类型、不同种类型流体的地层特征,在定性识别油气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并改进了根据烃与水的纵、横向弛豫时间的差异和用双TE测井的计算含烃饱和度的方法。集成了各种手段的孔隙结构评价技术,从实验数据中总结相应的变T2截止值技术。将核磁共振T2分布与岩心的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用T2分布来连续转换毛管压力曲线,用这种方法表征岩石的孔隙结构,计算出多个储层参数用来评价储层产能。通过处理XX油田多口井的实际资料,建立了XX油田储层划分标准与各类储层的油气水识别标准。
【关键词】:核磁共振测井 数据处理与解释 孔隙结构与储层分类 变T_2截止值 油水识别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631.8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1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7-8
-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8-9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技术关键9-10
- 1.4 创新性分析10-11
- 第2章 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数据处理11-19
- 2.1 预处理11-13
- 2.2 确定核磁回波信号曲线13
- 2.3 T_2谱的反演13-15
- 2.4 确定孔隙度15-17
- 2.5 估算渗透率17-19
- 第3章 流体性质识别与评价研究19-37
- 3.1 流体性质识别技术19-25
- 3.2 不同类型流体在核磁共振测井上的响应特征25-28
- 3.3 利用水和烃的T1差异确定含烃饱和度28-30
- 3.4 利用水和烃的T2差异确定含烃饱和度30-34
- 3.5 利用双TE测井确定含烃饱和度34-37
- 第4章 变T2截止值研究37-47
- 4.1 变T2截止值研究流程37-38
- 4.2 T2谱形态特征与T2截止值的关系38-43
- 4.3 核磁关键参数与T2截止值的关系43-47
- 第5章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47-75
- 5.1 常用孔隙结构计算方法存在的缺陷48-49
- 5.2 T2分布与毛细管压力曲线关系的数学推导49-50
- 5.3 实验层段物性状况50-52
- 5.4 孔隙结构参数与T2几何均值两者的关系52-55
- 5.5 T2分布与视毛管压力曲线55-63
- 5.6 效果对比与分析63-67
- 5.7 三孔隙度百分比组分法67-69
- 5.8 储层分类综合评价指数69-70
- 5.9 储层分类参数的确定70-72
- 5.10 综合分类标准72
- 5.11 储层分类实例72-75
- 第6章 XX油田数据处理75-84
- 6.1 高渗透地层油水识别75-77
- 6.2 低孔低渗地层油水识别77-79
- 6.3 凝灰岩等复杂岩性储层油水识别79-84
- 第七章 实例与效果84-93
- 7.1 变T2处理结果与岩心分析对比84-89
- 7.2 孔径分析处理结果对比89-90
- 7.3 产能曲线对比90-93
- 结论93-94
- 致谢94-95
- 参考文献95-99
- 个人简介99-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元中;核磁共振测井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J];测井技术;2005年04期
2 荆三红;;现代常用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的性能比较[J];科技资讯;2008年01期
3 陈文升;核磁共振测井典型方案的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4 孙建孟,肖承文,谢又新,王焕增;储层伤害的矿场评价新手段——核磁共振测井[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0年06期
5 宁从前,谭廷栋,李宁;核磁共振测井在我国油田应用分析[J];勘探家;2000年04期
6 张松扬,范宜仁;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评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04期
7 王才志,尚卫忠;应用奇异值分解算法的核磁共振测井解谱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年01期
8 张辛耘;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研制进展[J];测井技术;2004年05期
9 李国军;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年01期
10 胡法龙;肖立志;;一种核磁共振测井信号强度的确定方法[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绍民;刘明新;杨元军;赵培华;贾芬淑;;核磁共振测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孙德杰;高秋涛;王志强;;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洋;肖立志;;核磁共振测井TDA方法识别油气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许忠 通讯员 邵黎飞;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走进吐哈油田[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贵志;向装备要效益[N];中国石油报;2002年
3 束洪福邋焦利娜;让知识之树在祖国沃土上开花结果[N];科技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汤波 记者 夏静;我国用核磁共振勘探油气总量居世界前列[N];光明日报;2006年
5 本报通讯员 孟宪庭 易衍莲;情系核磁[N];中国石油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磊;多频核磁共振测井方法及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军;核磁共振测井信号处理分析与软件研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恒;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研究-XX油田储层孔隙结构评价与油水识别[D];长江大学;2016年
3 徐志星;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黄华松;核磁共振测井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姜占西;核磁共振测井在大庆油田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杨兴;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李静叶;P型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与在大庆油田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8 肖飞;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9 张宫;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方法与软件开发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10 耿齐;大庆长垣西部葡萄花油层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540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4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