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11:09

  本文关键词: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酶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摘要】: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是指利用驱油用生物酶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复合组成的体系进行驱油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将生物酶与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按比例进行驱油剂配制,然后注入储层进行驱油,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生物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与表面活性剂结合可形成协同作用。因此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既拥有生物酶的特性,也拥有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且增强了对储层环境的适应性。本文将大庆油田井田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生物酶,与氟化重烷基苯磺酸盐、石油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进行了优选复配,优选出氟化重烷基苯磺酸盐与生物酶进行复合驱油体系研究。并向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内加入辅助药剂乙醇。使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溶液与原油界面张力达到7.5×10-3mN·m-1。通过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机理研究实验,发现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油机理主要为改变岩石润湿性、乳化原油和洗油能力等。通过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驱油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复合驱油体系的最适宜环境温度为60℃,最适宜储层水矿化度为3500mg/L,最适宜环境pH为7及最适宜在原油粘度在13mPa·s左右的储层中使用。通过驱油方案的优化,确定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在现场生产时的使用浓度为0.6%,注入量为0.3PV,在储层中的推进速度为2.95m/d。
【关键词】:生物酶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创新点摘要6-10
  • 第一章 概述10-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
  • 1.2 生物酶简介及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10-15
  • 1.2.1 生物酶的基本性质10-12
  • 1.2.2 生物酶驱油机理12-14
  • 1.2.3 生物酶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14-15
  • 1.3 表面活性剂简介及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15-18
  • 1.3.1 表面活性剂分类15-16
  • 1.3.2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16-17
  • 1.3.3 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17-18
  • 1.4 本文研究内容18-19
  • 第二章 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配方的研制19-27
  • 2.1 药品来源19
  • 2.2 实验方法与仪器19-21
  • 2.2.1 实验仪器19-20
  • 2.2.2 实验方法20-21
  • 2.3 复合驱油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种类的优选21-22
  • 2.3.1 实验方案21
  • 2.3.2 实验结果21-22
  • 2.3.3 分析与讨论22
  • 2.4 复合驱油体系组分浓度的优选22-25
  • 2.4.1 实验方案22
  • 2.4.2 实验结果22-24
  • 2.4.3 分析与讨论24-25
  • 2.5 辅助添加剂的优选25-26
  • 2.5.1 实验方案25
  • 2.5.2 实验结果25-26
  • 2.5.3 分析与讨论26
  • 2.6 小结26-27
  • 第三章 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机理研究27-34
  • 3.1 润湿性27-29
  • 3.1.1 实验仪器27-28
  • 3.1.2 实验方法28
  • 3.1.3 分析与讨论28-29
  • 3.2 乳化效果29-30
  • 3.2.1 实验步骤29-30
  • 3.2.2 分析与讨论30
  • 3.3 洗油能力30-31
  • 3.3.1 实验步骤31
  • 3.3.2 分析与讨论31
  • 3.4 降粘能力31-33
  • 3.4.1 实验步骤32
  • 3.4.2 分析与讨论32-33
  • 3.5 小结33-34
  • 第四章 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效果影响因素研究34-50
  • 4.1 实验流程与数据分析方法34-36
  • 4.1.1 实验流程34-35
  • 4.1.2 数据分析方法35-36
  • 4.2 渗透率对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效果影响36-38
  • 4.2.1 实验步骤36
  • 4.2.2 岩心物性参数36
  • 4.2.3 实验结果36-38
  • 4.2.4 分析与讨论38
  • 4.3 温度对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效果影响38-41
  • 4.3.1 实验方法38-39
  • 4.3.2 岩心物性参数39
  • 4.3.3 实验结果39-40
  • 4.3.4 分析与讨论40-41
  • 4.4 矿化度对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效果影响41-44
  • 4.4.1 实验方法41
  • 4.4.2 模拟地层水和岩心物性参数41-42
  • 4.4.3 实验结果42-43
  • 4.4.4 分析与讨论43-44
  • 4.5 pH值对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效果影响44-47
  • 4.5.1 实验步骤44
  • 4.5.2 岩心物性参数44-45
  • 4.5.3 实验结果45-46
  • 4.5.4 分析与讨论46-47
  • 4.6 油品性质对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效果影响47-49
  • 4.6.1 实验方法47
  • 4.6.2 岩心物性参数47
  • 4.6.3 实验结果47-49
  • 4.6.4 分析与讨论49
  • 4.7 小结49-50
  • 第五章 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注入参数优化50-58
  • 5.1 实验流程与数据分析方法50
  • 5.2 注入量对驱油效果影响50-52
  • 5.2.1 实验方法50
  • 5.2.2 岩心物性参数50-51
  • 5.2.3 实验结果51-52
  • 5.2.4 分析与讨论52
  • 5.3 注入浓度对驱油效果影响52-54
  • 5.3.1 实验方法52-53
  • 5.3.2 岩心物性参数53
  • 5.3.3 实验结果53-54
  • 5.3.4 分析与讨论54
  • 5.4 注入速度优化54-57
  • 5.4.1 实验方法54-55
  • 5.4.2 岩心物性参数55
  • 5.4.3 实验结果55-56
  • 5.4.4 分析与讨论56-57
  • 5.5 小结57-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3
  • 发表文章目录63-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干佐,刘杰,吕锋锋,水玲玲,郑利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复合驱油体系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1期

2 张艳芳,罗跃,张建国,罗志华,党娟华;弱凝胶驱油体系的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3年06期

3 邵红云,王海英,李继勇,赵玲,杨世超,尹德江;一种高效廉价驱油体系的室内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4年06期

4 宋清新,刘琳波,邹晓霞,张冬玢,苗彦平;多效复合驱油体系研究与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5年05期

5 周雅萍;赵丽辉;王希芹;李亚文;;化学驱油体系中各组分在油砂表面上静吸附特征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9年02期

6 李庆彬,贾殿增,刘广飞,唐军;棉籽底油单乙醇胺磺基琥珀酸单脂盐的复合驱油体系[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张洪强;;驱油体系对葡北油田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1期

8 高春宁;李文宏;武平仓;余光明;徐飞艳;刘蕾;;适用于低渗透高矿化度油藏的新型聚合物弱凝胶驱油体系——以长庆油田陇东侏罗系油藏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5期

9 曹绪龙;;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设计与性能评价[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3年01期

10 李干佐,林元,徐桂英,,王秀文,李文勇,苏红梅,戴大地,李锡忠;天然混合羧酸(盐)复合驱油体系的研究[J];油田化学;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焕泉;;胜利油田复合驱油体系研究及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冯玉军;王红艳;韩玉贵;张继超;唐重莉;张永民;;新型粘弹性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郭东红;辛浩川;崔晓东;谢慧专;;青海油田高矿化度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向宇;无碱二元驱油体系配方及驱油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2 叶仲斌;疏水缔合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油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科;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在多孔介质中运移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2 李天民;生物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徐景亮;不同驱油体系对不同非均质油藏适应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4 张武;驱油体系对中性润湿性油藏驱油效果室内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5 林涛;不同驱油体系对低渗透油藏适应性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李翠平;含表活剂驱油体系的界面特性及其在化学驱中的作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于群;新疆火烧山油田化学驱油体系试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崔茂蕾;不同驱油体系在杏南油田的驱油效果实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王红艳;二元复合化学驱油体系及聚表相互作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10 李丹;一元/二元/三元驱油体系的界面特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540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40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8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