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微囊深部调剖体系与储层渗透率的匹配性实验
本文关键词:凝胶微囊深部调剖体系与储层渗透率的匹配性实验
更多相关文章: 油藏深部调剖 提高采收率 凝胶微囊 Cr~(3+)聚合物凝胶 纳米球驱
【摘要】:凝胶微球与储层渗透率的匹配性严重影响其在储层中的注入封堵性能及调剖效果。为了满足油藏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要求,合成与储层孔喉尺度特征相匹配的凝胶微球是油藏深部调剖的技术关键。本文采用人造长岩心,开展纳米级凝胶微囊注入性和封堵能力的物理模拟实验,评价纳米级凝胶微囊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的注入和封堵性能,探究纳米级凝胶微囊与储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并进行人造非均质岩心水驱后纳米级凝胶微囊调剖实验,研究纳米级凝胶微囊的调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渗透率为1240.94mD、631.41mD、288.43mD、43.45mD、2.05mD岩心的凝胶微囊注入和封堵实验表明,纳米级凝胶微囊在渗透率为631.41mD的岩心中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而且在岩心的各段均具有较高的残余阻力系数。从注入性和封堵能力综合评价,纳米级凝胶微囊与渗透率为631.41mD的岩心具有很好的匹配性,而与渗透率小于10mD或者大于1000mD的岩心匹配关系较差。(2)在渗透率级差为10的人造非均质岩心中,纳米级凝胶微囊调剖的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提高了6.27%,证明了纳米级凝胶微囊调剖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改善调剖效果,需要深入的研究凝胶微囊与储层渗透率和非均质性的匹配关系,优选凝胶微囊的粒径。(3)Cr~(3+)聚合物凝胶驱油效果最好,其次为“高分”聚合物溶液,纳米球驱油剂最差。建议采用低浓度“高分”聚合物溶液(CP=200mg/L~400mg/L)作为纳米球的携带液。注入时机愈晚,纳米球驱最终采收率愈高。纳米球驱油剂具有较低的界面张力(1.2×10-2mN/m),能降低注入压力。纳米球浓度愈大,纳米球用量愈大,增油效果愈好。但是随着纳米球用量增加,但纳米球驱采收率增幅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与“体膨型聚合物颗粒调剖+纳米球驱”相比,“Cr~(3+)聚合物凝胶调剖+纳米球驱”增油效果较好。
【关键词】:油藏深部调剖 提高采收率 凝胶微囊 Cr~(3+)聚合物凝胶 纳米球驱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9
- 1.2 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现状9-10
- 1.3 凝胶微球深部调剖体系的研究现状10-14
- 1.3.1 凝胶微球深部调剖技术的研究现状10-11
- 1.3.2 凝胶微球的注入封堵性能研究现状11-12
- 1.3.3 凝胶微球与储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研究现状12-14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
-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14-16
- 第二章 纳米级凝胶微囊与储层渗透率的匹配性实验准备16-21
- 2.1 纳米级凝胶微囊的合成16
- 2.1.1 微囊合成仪器16
- 2.1.2 微囊合成材料16
- 2.1.3 微囊合成步骤16
- 2.2 实验用岩心的制备16-17
- 2.2.1 岩心制备仪器17
- 2.2.2 岩心制备材料17
- 2.2.3 岩心制备步骤17
- 2.3 匹配性实验仪器及材料米级凝胶微囊的合成17-21
- 2.3.1 匹配性实验仪器17-19
- 2.3.2 微囊合成材料19-21
- 第三章 纳米级凝胶微囊与储层渗透率的匹配性实验研究21-33
- 3.1 纳米级凝胶微囊注入封堵实验21-31
- 3.1.1 实验流程及步骤21-22
- 3.1.2 实验结果与分析22-31
- 3.2 纳米级凝胶微囊调剖实验31-33
- 3.2.1 实验流程及步骤31
-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31-33
- 第四章 纳米球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33-48
- 4.1 实验材料33
- 4.1.1 化学药剂、水和油33
- 4.1.2 物理模型33
- 4.2 实验仪器和步骤33
- 4.2.1 化学药剂、水和油33
- 4.2.2 界面张力33
- 4.3 方案内容33-34
- 4.3.1 驱油剂类型对驱油效果影响33-34
- 4.3.2 纳米球驱油剂注入时机对驱油效果影响34
- 4.3.3 纳米球驱油剂浓度对驱油效果影响34
- 4.3.4 纳米球驱油剂用量对驱油效果影响34
- 4.4 结果分析34-48
- 4.4.1 驱油剂类型对驱油效果影响34-38
- 4.4.2 驱油剂注入时机对驱油效果影响38-41
- 4.4.3 纳米球浓度对驱油效果影响41-44
- 4.4.4 纳米球用量对驱油效果影响44-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承波;钟建华;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基于试井资料分析的煤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陈佩珍,王冠贵,张占松;井间储层渗透率序列分布预测[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3 周远田;一种确定油气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年03期
4 连承波;钟建华;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基于试井资料分析的煤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5 金大伟;赵永军;;煤储层渗透率复合因素数值模型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袁爽;张晓波;;根据测井资料估算储层渗透率的新神经网络方法[J];国外油田工程;2007年04期
7 刘峻杉;;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姬战怀;张群会;;用正则化神经网络预测储层渗透率[J];煤矿现代化;2006年04期
9 汪志明;王忠华;张健;;煤储层渗透率动态预测模型适用性评价[J];中国煤炭地质;2010年10期
10 刘慧盈;;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靳彦欣;林承焰;付显威;刘金虎;;求取储层渗透率参数的动态反演法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存和;李红雯;;利用神经元网络确定油气储层渗透率的效果分析[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许浩;汤达祯;唐书恒;陶树;吕玉民;赵兴龙;;沁南地区重点区块煤储层渗透率控制因素及产能响应[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秦勇;傅雪海;;煤储层渗透率评价的技术原理与方法研究[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5 邓泽;康永尚;刘洪林;李贵中;王勃;;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以沁水煤层气田为例[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陶树;汤达祯;吕玉民;;基于产能变化的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定量—半定量化表征[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胡斯晔;消除储层“亚健康” 打通增产“高速路”[N];中国石油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树;沁南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及气井产能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玲;盆地演化因素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陈亚西;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及合理排采速度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高军飞;凝胶微囊深部调剖体系与储层渗透率的匹配性实验[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孙立东;煤层气储层渗透率演化过程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陈程;复杂储层渗透率特性数值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58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58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