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沁南煤储层裂缝渗透率预测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05:05

  本文关键词:沁南煤储层裂缝渗透率预测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沁南 裂缝孔隙度 孔隙度指数 裂缝渗透率 有利区


【摘要】:沁水盆地南部面积约2922平方公里,包括郑庄、安泽、樊庄、马必等区块,被认为是最具有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的区域之一。但开发实践表明,研究区部分气单井产量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不高。为了理清研究区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地质因素,确定影响煤层气单井产量的要素,本文利用研究区已有各种资料,开展了煤储层物性特征和基于测井分析的渗透率预测的系统研究工作,并综合分析煤层气井渗透率、含气量与产能的关系及它们的影响因素,划分了煤层气有利区带。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综合利用研究区现有的各种资料、利用多种技术和方法对煤储层物性特征进行研究,确定煤岩煤质、煤厚、埋深、含气量与临界解吸压力、煤体结构等平面分布特征;利用变异系数定量分析目标层的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利用高温高压三轴向岩心多参数测量系统,模拟地层高温高压条件,对岩心物理参数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孔隙度指数m与孔隙结构相关,发育裂缝的煤样趋向于1.0,裂缝不发育的煤样趋向于1.6,基质孔隙、裂缝均有发育的煤样近似为1.6~1.1。在前人大量研究和现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在简化的Archie裂缝孔隙度公式基础上,引入裂缝产状、三重孔隙度指数m模型、裂缝径向延伸系数等概念,逐步建立更加符合煤储层双重孔隙介质特点的简化的Archie公式裂缝孔隙度估算法。结合达西定律与双侧向测井推导出新裂缝渗透率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沁南地区煤储层裂缝渗透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郑庄区块3#煤储层裂缝渗透率普遍偏低,平面裂缝渗透率在0.01-0.37mD之间,平均0.07mD,平面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构造应力和埋深的影响;层内部渗透率变化介于0.005-0.68mD之间,随煤层埋藏深度增加纵向裂缝渗透率变化曲线各异,但总体表现为随埋深增加,渗透率减小的趋势。对研究区渗透率主控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后,认为研究区渗透率主要受构造应力及埋深的影响,结合煤储层含气量、临界解吸压力等地质要素,将研究区划分为三大类。其中,有利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中部和西南部边缘;次有利的煤储层全区均有发育;不利的煤储层分布于安泽区块东西部边缘地带及东南部。
【关键词】:沁南 裂缝孔隙度 孔隙度指数 裂缝渗透率 有利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6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9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9
  •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9-13
  • 1.3.1 煤储层含气性特征研究现状9-10
  • 1.3.2 煤储层渗透率研究现状10-11
  • 1.3.3 煤储层裂缝参数研究现状11-13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3-14
  • 1.4.1 研究内容13-14
  • 1.4.2 技术路线14
  • 1.5 完成工作量14-16
  • 第2章 煤储层地质特征16-27
  • 2.1 区域地质概况16-19
  • 2.1.1 地层特征16-17
  • 2.1.2 沉积相特征17-18
  • 2.1.3 构造特征18-19
  • 2.2 研究区山西组3#煤储层地质特征19-26
  • 2.2.1 煤层埋深与厚度19-22
  • 2.2.2 煤岩煤质特征22-23
  • 2.2.3 煤层含气量特征23-24
  • 2.2.4 孔隙度与渗透率24-25
  • 2.2.5 储层压力与临界解吸压力25-26
  • 2.3 研究区山西组3#煤储层非均质性特征26-27
  • 第3章 煤储层裂缝参数解释27-38
  • 3.1 测井信息反演裂缝参数的方法原理27-32
  • 3.1.1 裂缝渗透率的计算28-29
  • 3.1.2 裂缝孔隙度的计算29-30
  • 3.1.3 裂缝宽度的计算30-32
  • 3.2 不同裂缝参数模型计算与优选32-35
  • 3.2.1 不同裂缝开度计算模型的对比与优选32-33
  • 3.2.2 不同裂缝孔隙度计算模型的对比与优选33-35
  • 3.3 地层水电阻率的求取35-38
  • 第4章 煤储层裂缝渗透率模型38-50
  • 4.1 新裂缝渗透率模型的建立38-40
  • 4.2 新裂缝孔隙度模型的建立40-44
  • 4.3 裂缝孔隙度指数模型的建立44-50
  • 第5章 研究区渗透率分布特征及控因50-58
  • 5.1 研究区平面渗透率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50-54
  • 5.2 纵向渗透率变化趋势及控因54-58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6
  • 附录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富,雷崇利;潞安矿区煤储层压力低的原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4期

2 钟玲文;中国煤储层压力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3年05期

3 霍永忠;煤储层的气体解吸特性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4 张晓东,秦勇,桑树勋;煤储层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1期

5 余维初;蒋光忠;汪伟英;胡三清;邹来方;田中兰;杨恒林;;多功能煤储层钻井液动态污染评价系统[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1年04期

6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王磊;郭晓茜;;基于无量纲裂缝导流能力的煤储层压裂效果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7 孟召平,彭苏萍,白清昭,靳秀良,张培河;焦作矿区二_1煤储层特征评价[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8 李佩;杨秀春;王琳琳;刘杰刚;张坤鹏;;临汾区块煤储层裂隙发育评价方法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S1期

9 唐书恒;煤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1期

10 胡宝林,宋晓梅,车遥,吴文金;安徽宿东矿区煤体构造破坏对煤储层特征的影响[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可新;潘树仁;吴加和;傅雪海;;中国褐煤储层的力学特征[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2 柳迎红;杨凯雷;廖夏;;煤储层吸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郝守玲;钱菊华;薛诗桂;;煤储层物理模型设计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曾家瑶;吴财芳;;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渗透性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金宁;傅雪海;;铁法矿区煤储层裂隙系统评价与渗透率预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素新;肖红艳;;煤储层中微孔隙和微裂隙的扫描电镜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姚征;袁远;王孝亮;熊先钺;王安民;;煤储层水力压裂中压力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8 雷益龙;;焦坪矿区下石节煤矿JPC-01井煤储层基本参数分析[A];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C];2011年

9 吴见;叶建平;马银起;徐文军;胡滨;李鸿飞;房超;;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储层特征及有利目标区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金波;吴财芳;;恩洪矿区煤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勘探开发建议[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海海;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煤储层物性特征与综合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闫涛滔;渭北煤层气示范区煤储层成藏演化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吴群;延川南煤储层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2年

4 钱进;含裂隙煤储层地震数值模拟与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蔚远江;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刘长江;CO_2地质储存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雷能忠;芦岭井田煤储层属性预测与随机建模[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张松航;煤储层气体运移特征和CO_2-ECBM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颜志丰;山西晋城地区煤岩力学性质及煤储层压裂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琳琳;煤储层节理发育非均质性评价的构造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新秀;中高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孙红明;阜康矿区煤储层水溶气含量模拟与水文地质控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周为喜;基于角点网格的煤储层三维建模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冲冲;黔西珠藏向斜主要煤储层临界解吸压力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王有坤;贵州松河龙潭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储层强化机理与工艺[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张大伟;阜康矿区煤储层孔隙裂隙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罗金玲;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物性及地质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陈同刚;韩城地区煤储层精细描述及物性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魏强;淮南潘集深部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李臣臣;沁南煤储层裂缝渗透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566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66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a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