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航磁处理技术在柴北缘马仙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29 09:14

  本文关键词:航磁处理技术在柴北缘马仙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航磁切片技术 油气勘探 边界识别 马仙地区


【摘要】:柴达木盆地北缘属于叠合型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侏罗系暗色泥岩为有利烃源岩。断裂是控制本研究区油气运集和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发育于烃源岩区并沿断裂构造展布的圈闭带是该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如冷湖-南八仙构造带、鄂博梁-葫芦山构造带、赛南-绿南山前逆冲推覆带。这些聚集带是下一步勘探重点区带,需进一步加大勘探和研究力度,对于寻找具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藏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区域马仙地区位于柴北缘重点勘探区带--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东段马仙断裂上盘部位,为中生界以来持续发育的古隆起,被侏罗系生烃凹陷包围,长期处于油气运聚的指向区域,是青海油田近年来柴北缘重点勘探区带。本篇文章结合研究区内大量的钻井、地震、地质等资料,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对研究区内的航磁资料进行了处理解释,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收集研究区内钻井数据及地震资料,了解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区域地层、地质构造情况;(2)对该区航磁数据进行综合处理解译,并对该区已钻井进行预测,并进行结果对比,说明技术的可靠性;(3)综合分析马仙地区油气勘探有利目标和钻探井位。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根据构造解释结果发现,工区断裂系统十分复杂,发育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断层数十条。依据断层在构造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将本区的断裂系统分成3个级别:Ⅰ级断裂具有控盆控凹控制构造格局的功能;Ⅱ级断层为控洼控带断层;Ⅲ级断层控制独立的断块、断鼻和断裂背斜单元的形成;(2)对马仙地区地层有了进一步认识,马仙地区地层主要包括侏罗系和第三系地层。侏罗系地层除在马海古隆起和平台凸起由于超覆而缺失外,柴北缘西段几乎全被覆盖;(3)指出马仙地区三个有利的勘探方向。重点构造如马西1号、马北1号和马北2-8号连片构造是马仙地区增储上产的首选目标;面向油源的古斜坡(马西斜坡)的岩性地层勘探是下步的重要领域,是马仙地区预探的首选目标;重视基岩风化壳、基岩裂缝的勘探领域,是马仙地区未来的储量接替区。(4)运用常规重磁处理方法及航磁切片处理技术,预测马仙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区块位置,并分别提出4口油井、5口天然气井的井位、油层深度及厚度。
【关键词】:航磁切片技术 油气勘探 边界识别 马仙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631.2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引言11-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柴北缘油气勘探研究现状11-12
  • 1.2.2 磁法勘探技术研究现状12-14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5
  •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15-17
  • 第二章 柴北缘马仙地区概况17-24
  • 2.1 柴北缘自然地理概况17
  • 2.2 柴北缘地质概况17-22
  • 2.2.1 区域构造特征17-19
  • 2.2.2 区域地层特征19-22
  • 2.2.3 航磁特征概况22
  • 2.3 柴北缘油气勘探概况22-24
  • 第三章 地震和钻井资料处理解释方法24-40
  • 3.1 地震和钻井资料收集24-25
  • 3.2 地震反射资料的地质层位标定25-27
  • 3.3 反射波阻特征27-28
  • 3.4 地震资料连片精细解释28-32
  • 3.5 马仙地区断裂特征32-40
  • 第四章 航磁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40-54
  • 4.1 重磁资料收集40
  • 4.2 重磁处理研究思路40-44
  • 4.3 重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44-52
  • 4.3.1 傅立叶变换44-46
  • 4.3.2 位场转换的基本原理46-47
  • 4.3.3 磁场的化极转换47
  • 4.3.4 导数运算47-48
  • 4.3.5 解析延拓处理48-49
  • 4.3.6 重心拉格朗日插值法49-51
  • 4.3.7 切线法51-52
  • 4.4 油气储量估算方法52-54
  • 4.4.1 石油储量计算52
  • 4.4.2 天然气储量计算52-54
  • 第五章 马仙地区航磁资料的处理与分析54-76
  • 5.1 研究区磁异常的基本特征54-55
  • 5.2 异常分离55-58
  • 5.2.1 数据化极处理55-56
  • 5.2.2 数据导数运算处理56-57
  • 5.2.3 数据延拓处理57-58
  • 5.3 网格切片处理与解译58-66
  • 5.4 马仙地区油气分布及储量预测66-76
  • 第六章 结论76-77
  • 致谢77-78
  • 参考文献78-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旭;杨洋;刁国东;;柴北缘山前构造带地应力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1期

2 罗群;杨竞;魏分粮;;柴北缘地区断裂控藏综合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2期

3 刘汝强;;柴北缘东段构造特征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3年02期

4 胡杰;夏斌;胡杨;郭峰;章倩;;柴北缘地区干扰波特征分析以及压制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5期

5 徐文艺;张德全;董英君;佘宏全;闫升好;李大新;丰成友;崔艳合;;东昆仑—柴北缘地区金矿资源多元信息定位预测[J];矿床地质;2002年S1期

6 曾春林;姜波;张敏;尹成明;王超勇;;柴北缘构造活动及其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2期

7 党玉琪;马达德;汪立群;马立协;;认识在升华 勘探无止境 从柴北缘勘探历程看南八仙-马北油气田的发现[J];青海石油;2006年01期

8 贺广田;朱迎棠;;柴北缘早石炭世地层系统[J];青海地质;1986年01期

9 屈争辉;姜波;王超勇;;柴北缘石泉滩和冷湖三号储层特征对比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0 张德全,丰成友,李大新,徐文艺,阎升好,佘宏全,董英君,崔艳合;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J];矿床地质;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得仁;马占青;赵战锋;;东昆仑—柴北缘地区构造与成矿时空关系研究[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琰;马立协;柳家奎;;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陈启林;阎存凤;陈迎宾;张正刚;郑希民;;柴北缘东区中下侏罗统油气地质特征[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4 孟繁聪;张建新;杨经绥;;俯冲的大陆岛弧——柴北缘高级片麻岩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证据[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康维海;柴北缘油气勘探研究取得重大成果[N];中国矿业报;2011年

2 凌须斌;看马北1井怎样逼近大场面[N];中国石油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春林;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陈迎宾;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胡勇;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冲断带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4 李延钧;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毓凯;柴北缘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黄君辉;航磁处理技术在柴北缘马仙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郭帅;柴北缘东段侏罗纪沉积—构造演化[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4 冯晓翠;柴北缘盆地构造特征与封闭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5 潘国强;柴北缘断裂系统及控藏机理[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6 王岗;青海省柴北缘霍德生沟岩浆岩带的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马长玲;柴北缘南八仙—马海构造带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8 车建辉;柴北缘沙柳泉-生格一带地质构造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9 刘小忠;柴北缘侏罗系三低油藏储层改造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10 赵志雄;阿尔金东段—柴北缘古生代花岗岩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88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88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e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