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SuperORV传热管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4:03

  本文关键词:SuperORV传热管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液化天然气 超级开架式气化器 传热特性 数值模拟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液化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热值能源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液化天然气(Liquid Nature Gas,简称LNG)需要再气化并加热到常温才能使用,因此LNG气化器是液化天然气气化站和接收终端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设备。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架式气化器,超级开架式气化器(Super Open Rack Vaporizer,简称SuperORV)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LNG加热气化技术。论文以超级开架式气化器为应用背景,建立了SuperORV新型传热管气化段的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为CFD)商用软件ANYSY对超临界压力下SuperORV新型传热管中LNG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超临界压力条件下SuperORV新型传热管内低温LNG的湍流流场及温度分布特性,传热管内流体温度和传热管管壁温度以及表面对流传热系数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内外翅片以及螺旋纽带等结构对管内对流传热的强化作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压力、环形通道和内管中LNG流量比等运行参数对SuperORV新型传热管内的超临界LNG传热特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传热管螺旋扰流杆明显存在垂直于轴向的二次流,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管内流体的混合力度,具有提高湍流强度、削弱边界层的作用,强化传热技术可以显著提高SuperORV新型传热管的传热性能;(2)随着压力的增大,SuperORV新型传热管主流平均温度随着压力增加而逐渐增大,压力为5MPa时换热系数变化幅度最大,因为5MPa是甲烷的超临界压力,在拟临界点附近,超临界甲烷的换热系数显著增大,SuperORV新型传热管管内出现了明显的传热强化现象;随着LNG流量分配比的增大,传热管环形通道内的LNG对流传热有所减弱。压力与质量流量比的增大,均会导致传热强化减弱;在远离拟临界点的区域,传热管内流体温度随管长的增大幅度降低,温度几乎保持不变;超临界甲烷的换热系数也迅速减小。研究结果能够为我国超级开架式气化器传热管结构及性能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液化天然气 超级开架式气化器 传热特性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9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10
  • 1.1.1 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8-9
  • 1.1.2 LNG气化站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3 LNG气化器简介13-20
  • 1.3.1 LNG气化器应用情况14
  • 1.3.2 LNG气化器分类14-19
  • 1.3.3 超级开架式气化器19-20
  • 1.4 SuperORV新型传热管传热机理20-22
  • 1.4.1 气化段传热过程21-22
  • 1.4.2 加热段传热过程22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2-24
  • 第二章 SuperORV新型传热管传热特性计算方法24-33
  • 2.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24-29
  • 2.1.1 通用控制方程25-26
  • 2.1.2 湍流流动模型26-28
  • 2.1.3 标准k-ε模型28-29
  • 2.2 ANSYS软件概述29-30
  • 2.3 管内沸腾流型30-31
  • 2.4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天然气热物性计算33-38
  • 3.1 天然气气样组成33
  • 3.2 甲烷热物性计算33-37
  • 3.3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SuperORV新型传热管数值模拟38-48
  • 4.1 研究对象及模型简化38-39
  • 4.2 传热管的数值模拟39-41
  • 4.2.1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39-41
  • 4.2.2 模拟步骤41
  • 4.3 模拟计算主要求解条件设置41-42
  • 4.4 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验证42-44
  • 4.4.1 验证方法42-43
  • 4.4.2 数值模型建立43-44
  • 4.4.3 数值计算基本工艺参数44
  • 4.5 实验验证结果分析44-47
  • 4.5.1 热流密度的影响44-46
  • 4.5.2 压力的影响46-47
  • 4.6 本章总结47-48
  • 第五章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48-57
  • 5.1 压力为7MPa传热管温度场分析48-52
  • 5.1.1 传热管温度云图分析48-49
  • 5.1.2 传热管管壁温度分析49-50
  • 5.1.3 传热管流体温度分析50-51
  • 5.1.4 传热管换热性能分析51-52
  • 5.2 压力为5MPa传热管温度场分析52-54
  • 5.2.1 传热管管壁温度分析52-53
  • 5.2.2 传热管流体温度分析53
  • 5.2.3 传热管换热性能分析53-54
  • 5.3 速度场分析54-55
  • 5.4 本章小结55-57
  • 第六章 运行参数对SuperORV新型传热管的影响57-63
  • 6.1 质量流量分配比对新型传热管的传热特性影响57-60
  • 6.1.1 传热管流体温度分析57-58
  • 6.1.2 传热管出口温度分析58-59
  • 6.1.3 传热管换热系数分析59-60
  • 6.2 压力对新型传热管的传热特性影响60-63
  • 6.2.1 传热管流体温度分析60-61
  • 6.2.2 传热管出口温度分析61-62
  • 6.2.3 传热管换热系数分析62-63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3-65
  • 7.1 结论63-64
  • 7.2 展望64-65
  • 致谢65-66
  • 参考文献66-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70-71
  • 附录71-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建国;;高效节能传热管及其加工制造[J];浙江冶金;2002年02期

2 梅野秀夫;何松;;海水淡化装置用传热管管材的试验[J];井矿盐技术;1977年Z1期

3 刘凡永 ,廖景娱;氨冷凝器传热管腐蚀泄漏分析[J];压力容器;2003年03期

4 谭伟雄,叶始辉;小管径传热管的试压装置[J];石油化工设备;1991年01期

5 陈鸿斌;新型高效传热管[J];化工装备技术;1994年06期

6 张绍军;黄大鹏;吴洪;;轧制核级换热器传热管的预制批评定[J];钢管;2013年01期

7 傅洪田;张振邦;;钛多孔表面传热管加工工艺条件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2年01期

8 雷大成;常用传热管、传热系数简化式使用的限制条件[J];齐鲁石油化工;1994年03期

9 赵振文,周昆颖,陈罕;表面喷涂多孔铝传热管的试验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02年03期

10 陈达卫,王启杰,林毅强;高效传热管的实验研究[J];化工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素云;董静;;核电蒸发器用传热管生产工艺简介[A];2012年全国压力加工设备节能环保及技术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常亮明;张永新;潘俊;;核反应堆蒸发器传热管堵管准则的改进[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锴;;蒸汽发生器传热管间隙对传热管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廖述圣;陈德智;张黎明;;传热管涡流信号有限元仿真[A];2007'湖北·武汉NDT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军;王理;;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结垢分析[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1)[C];2013年

6 崔海亭;郭彦书;王振辉;;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强化传热管的研究概况[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高李霞;;MIPR传热管束振动特性研究[A];第四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郝建立;陈文振;章德;王少明;;UTSG倒U型传热管倒流现象研究[A];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9 宋立秋;;核电蒸发器传热管用材料的发展[A];2011年全国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10 杨亚军;詹文辉;;AP1000 SGTR事件频率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蒋文雯 通讯员 沈吉园;宝钢690合金传热管替代进口[N];中国冶金报;2013年

2 宋立秋;核电蒸发器传热管用材料的发展[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3 特约通讯员  刘慧婵 凌文璐;实验室里有条“生产线”[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彤;核电蒸汽发生器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荣;690合金在线接触条件下的干态微幅冲击磨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邵海磊;换热器传热管流致振动碰磨分析与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唐桢丁;火电传热管用新型铁铬镍合金高温蠕变性能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4 贺美玲;SuperORV传热管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5 李志强;核电站蒸发器传热管安全评定方法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江双;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应力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马俊;蒸汽冷却器三维流场及疲劳性能计算[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薛松龄;蒸汽发生器中传热管和管板胀接过程的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邓小剑;690合金在室温条件下微幅冲击磨损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哈姆德(Hamdi F.A.Abdelrahim);内置旋流发生器传热管强化传热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97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97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b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